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导读 3
第1章 概述 3
一、《内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3
二、《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4
三、《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思想 7
第2章 《黄帝内经·素问》节选 12
第一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节选) 12
一、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12
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及肾气的作用 17
第二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节选) 20
预防为主的思想 20
第三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节选) 21
一、阳气的生理病理 21
二、阴精与阳气的关系 27
第四节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节选) 29
分阴阳可分 29
第五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31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31
二、药食气味厚薄分阴阳及其与人体元气的关系 33
三、发病的原因及其特点 35
四、诊治疾病的法则 37
第六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节选) 41
十二脏腑的功能 41
第七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44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四时阴阳的关系 44
第八节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节选) 47
一、五脏与五体、五华、五色、五味以及五脏相克关系 47
二、脉、髓、筋、气、血的各属关系 48
第九节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节选) 49
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脉的功能及特点 49
二、全面诊疗和医患合作的重要性 51
第十节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节选) 52
一、治病重“神气” 52
二、医患关系 53
三、水肿病的病机、治法和护理 54
第十一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 56
一、平旦诊脉的原理 56
二、常见脉象主病 57
三、望、闻、问诊察五脏盛衰和疾病预后 58
第十二节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节选) 60
一、平息调脉法 61
二、诊脉重察胃气 61
三、诊虚里 62
第十三节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节选) 63
饮食精微的化生与输布 63
第十四节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65
第十五节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节选) 68
一、虚实的概念 69
二、肠澼病证分类及预后 69
第十六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节选) 70
一、太阴阳明生病之虚实 70
二、脾为胃行其津液 72
第十七节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73
一、论热病 73
二、热病之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预后禁忌 74
三、两感于寒的症状、传变及预后 78
四、温病及暑病治疗原则 79
第十八节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节选) 80
阴阳交的病机、症状及预后 80
第十九节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82
一、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82
二、五脏咳与六腑咳的症状及针刺大法 83
第二十节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节选) 86
一、卒痛的病因病机、十四种疼痛的诊断要点 86
二、九气为病的病机特点 90
第二十一节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91
一、痹症及三痹五体痹 92
二、脏腑痹的症状、预后及针刺原则 94
三、痹证的发病与营卫及体质的关系 98
第二十二节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101
一、痿的病机与症状 101
二、痿症的病因 102
三、五脏之热的诊断要点及阳明胃虚致痿的病机与治则 104
第二十三节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节选) 107
寒、热厥的病机及病证特点 107
第二十四节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 108
一、子瘖病机、症状 108
二、脾瘅与胆瘅的病因病机 110
三、癫痫的病因 111
第二十五节 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节选) 112
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112
第二十六节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节选) 114
因时制宜 114
第二十七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节选) 114
一、病机十九条 115
二、正治与反治 119
三、治病求本 123
第3章 《黄帝内经·灵枢》节选 124
第一节 灵枢·本神第八(全选) 124
一、生命活动及神的产生 124
二、五脏藏精藏神而不可伤 128
三、五脏虚实病症 131
第二节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全选) 132
一、营卫 132
二、营卫二气与寐寤的关系 134
三、三焦 135
第三节 灵枢·决气第三十(全选) 139
一、六气的生成和作用 139
二、辨别六气脱症 141
三、六气的主次和生成来源 143
第四节 灵枢·水胀第五十七(全) 143
一、水胀、肤胀、鼓胀症状特点及鉴别 144
二、肠覃、石瘕 145
三、刺法治疗肤胀和鼓胀 147
第五节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节选) 147
一、“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147
二、邪气由表入里的规律 150
三、积病 152
附:《内经》十三方 154
一、汤液醪醴 154
二、生铁洛饮 154
三、左角发酒 155
四、泽泻饮 155
五、鸡矢醴 156
六、乌鲗骨蘆茹丸 156
七、兰草汤 157
八、豕膏 157
九、菱翘饮 158
十、半夏秫米汤 158
十一、马膏膏法 159
十二、寒痹熨法 159
十三、小金丹 160
第二部分《伤寒论》导读 163
第1章 概述 163
一、《伤寒论》的作者及版本沿革 163
二、《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 164
三、《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165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69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169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169
二、太阳病分类 170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171
一、太阳中风证 171
二、太阳伤寒证 178
三、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 182
四、太阳蓄血证 184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187
一、变证治则 187
二、热证 188
三、虚证 191
四、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202
五、结胸证 203
六、痞证 207
第3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14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215
一、阳明病提纲 215
二、阳明病脉证 215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215
一、阳明病热证 215
二、阳明病实证 218
第4章 辨少阳病脉证治 222
第一节 少阳病提纲 222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 223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224
一、柴胡桂枝汤证 224
二、大柴胡汤证 225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 226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227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28
六、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229
第5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30
第一节 太阴病提纲 230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231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232
一、太阴病兼表证 232
二、太阴腹痛证 232
第6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34
第一节 少阴病提纲 234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235
一、少阴寒化证 235
二、少阴热化证 240
第三节 少阴病兼病证 242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242
二、四逆散证 243
第7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45
第一节 厥阴病提纲 245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246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246
二、厥阴病寒证 249
三、厥阴病热证(白头翁汤证) 251
第三节 辨厥 251
一、厥证的证候特点与病机 251
二、厥证辨治 252
第三部分 《金匮要略》导读 257
第1章 概述 257
一、《金匮要略》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历史沿革 257
二、《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 258
三、《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 258
第2章 《金匮要略》节选导读 262
第一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262
一、脏腑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 262
二、六淫致病及人体自身的预防 263
三、节 令与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265
四、五邪致病的规律及其临床表现 266
五、厥阳的病机 266
六、面部望诊的临床应用 267
七、呼吸与病证的关系 268
八、闻语声的临床意义 268
九、浮脉主病 269
十、脉色合诊的意义 269
十一、脉症合参的意义 270
十二、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 270
十三、新旧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271
十四、临证须审因论治 271
十五、临床治病应根据五脏喜恶特性 272
第二节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272
一、湿病 272
二、喝病 277
第三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78
一、历节 病因病机 278
二、风湿历节 279
三、寒湿历节 280
第四节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80
一、血痹 280
二、虚劳 282
第五节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286
一、肺痿 287
二、咳嗽上气 288
第六节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291
一、主症及病因 291
二、肝气奔豚证 292
三、阳虚奔豚证 292
四、饮逆奔豚证 293
第七节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293
一、病因病机 293
二、胸痹 294
三、心痛 297
第八节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298
一、腹满 298
二、寒疝 303
三、宿食病 305
第九节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05
一、肝着 306
二、脾约 306
三、肾着 307
第十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08
一、痰饮的分类及其主症、病位和病因病机 308
二、广义痰饮治疗原则 309
三、痰饮(狭义)证治 309
四、悬饮证治 312
五、溢饮证治 312
六、支饮证治 313
第十一节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16
一、消渴 316
二、小便不利 317
第十二节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318
一、水气病的主证 319
二、水气病的治则 319
三、风水 320
四、皮水 320
第十三节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322
一、发病机制 322
二、谷疸 323
三、女劳疸 323
四、酒疸 324
五、黄疸湿重热轻证 324
六、黄疸热盛里实证 325
第十四节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325
一、惊悸 326
二、吐衄下血 327
第十五节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329
一、呕吐 329
二、哕 334
三、下利 335
第十六节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338
一、妊娠诊断与调治 338
二、胎癥鉴别与治 339
三、腹痛 340
四、胞阻 340
五、恶阻 341
六、水肿 342
七、胎动不安 342
第十七节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343
一、产后三大病证的形成机制 344
二、产后郁冒 344
三、产后腹痛 345
四、产后中风 347
五、产后虚热烦呕 348
六、产后热利伤阴 349
第十八节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350
一、热入血室 350
二、梅核气 350
三、脏躁 351
四、崩漏 351
五、经水不利 353
六、转胞 353
第四部分 《温热论》导读 357
第1章 概述 357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357
二、《温热论》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学术价值 358
第2章 《温热论》节选 360
一、温病提纲 360
二、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总则 361
三、邪在肺卫 363
四、流连气分 364
五、邪留三焦 366
六、里结阳明 366
七、温病辨舌验齿 368
八、论湿 370
九、邪入营血 372
十、温病辨斑疹 373
第五部分 《温病条辨》导读 377
第1章 概述 377
一、作者及著作简介 377
二、《温病条辨》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学术价值 378
第2章 《温病条辨》节选导读 380
一、温病提纲热 380
二、上焦温热病 384
三、中焦温热病 408
四、下焦温热病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