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刑法之基础理论 3
第一章 导论 3
一、刑法之意义、功能与目的 3
二、刑法存在之类型 6
三、刑法规范体系 13
第二章 罪刑法定及刑法之适用效力 19
一、刑法之意义、功能与目的 19
二、刑法之适用效力 35
第三章 刑法解释与刑法之名词定义 39
一、刑法解释 39
二、刑法之名词定义 42
第四章 新旧刑法比较适用之准则 47
一、以行为时为基准之理由 47
二、准据法适用之明文化 49
三、法律变更之适用顺序 50
四、有利原则适用之前提——法律变更 52
五、破除综合适用之迷思——割裂适用之倡议 54
第二篇 犯罪论 59
第一章 犯罪概论 59
一、犯罪行为之意义 59
二、犯罪之类型 60
第二章 行为论 69
一、行为理论 69
二、作为与不作为之区分 71
第三章 犯罪构成要件 79
一、构成要件概论 79
二、客观构成要件 95
三、主观构成要件 113
第四章 违法性 131
一、违法性概论 131
二、法规阻却违法事由 133
三、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 172
第五章 罪责 215
一、罪责理论 215
二、罪责之指导原则 216
三、罪责要素 217
第六章 罪之排除与刑罚之限制 227
一、客观可罚性条件 227
二、个人阻却刑罚及解除刑罚事由 229
第七章 错误 235
一、错误之意义 235
二、错误之分类 235
第三篇 犯罪形态 263
第一章 加重结果犯 263
一、加重结果犯之立法目的 263
二、加重结果犯之类型 264
三、加重结果犯之要件 264
三、共同正犯与加重结果之关系 270
第二章 纯正犯与不纯正犯 275
一、纯正犯与不纯正犯之意义及分类 275
二、纯正不作为犯之要件 277
三、不纯正不作为犯之要件 279
第三章 未遂犯 293
一、未遂犯处罚之依据 293
二、未遂犯审查之次序 296
三、未遂犯之种类 301
第四章 正犯 327
一、正犯之意义 327
二、正犯之理论 327
三、正犯之种类 329
第五章 共犯 373
一、共犯理论 373
二、共犯之种类 375
第六章 身分犯 415
一、身分犯之意义 415
二、身分犯之种类 415
三、身分犯与共犯 417
四、身分犯之规范废止论 423
五、身分犯之法律变更 426
第四篇 罪数论 431
第一章 罪数理论 431
一、罪数评价原则 431
二、罪数之标准与学说 433
第二章 罪数体系 437
一、认识上之罪数 437
二、评价上之罪数 438
第三章 不罚之前行为与后行为 455
一、不罚之前行为 455
二、不罚之后行为 460
第四章 想像竞合犯 467
一、想像竞合犯之意义 467
二、想像竞合犯之要件 468
三、想像竞合犯之种类 472
四、想像竞合犯之刑罚裁量 472
第五章 牵连犯与连续犯废除后之省思 475
一、牵连犯 475
二、连续犯 476
三、常业犯(已废除) 484
四、扩张集合犯概念之危机 492
第六章 数罪并罚 501
一、数罪并罚之意义 501
二、数罪并罚之分类 501
第五篇 刑罚理论 515
第一章 刑罚裁量 515
一、刑罚之种类 515
二、科刑之审酌 528
三、定应执行刑之法定标准 532
第二章 刑罚之加重及减免 537
一、刑罚之加重 537
二、刑罚之减轻或免除 549
第三章 易刑处分 565
一、易刑处分概说 565
二、易科罚金 566
三、易服劳役 582
四、易以训诫 592
五、易刑处分之法律效果 593
第四章 缓刑 595
一、缓刑之规定 595
二、缓刑之要件及其法律效果 597
三、缓刑之撤销 599
四、缓刑之法律变更 603
第五章 假释 607
一、假释之规定 607
二、假释之要件 608
三、假释之撤销及其法律效果 612
四、假释之效力 614
第六章 时效 617
一、时效之意义 617
二、时效之种类 617
三、时效之停止与续行 622
四、时效完成之法律效果 626
五、追诉权时效与行刑权时效之比较 626
六、关於时效之法律变更 627
第六篇 保安处分 631
第一章 保安处分概论 631
一、保安处分之意义 631
二、保安处分与刑罚之区别 631
第二章 现行法之保安处分 635
一、保安处分之类型 635
二、保安处分之宣告 648
三、保安处分之免除 648
四、保安处分之执行时效 649
五、保安处分之法律变更 649
附录 刑法案例演习 651
图表附录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