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诗源篇 1
一、关于诗歌起源的几种观点 1
1.诗歌起源于劳动 1
2.诗歌起源于宗教 3
3.诗歌起源于游戏 5
二、原始社会的诗歌 7
1.基本可信的原始诗歌 8
2.真伪参半的原始诗歌 10
三、奴隶社会的诗歌 13
1.第一部诗歌总集的产生 14
2.《诗经》的政治化 16
3.《诗经)面目的还原 19
4.《诗经》的艺术成就 23
四、余论:“诗”的原始字义 27
二 特征篇 33
一、诗与歌的分离 33
二、诗歌的特征 38
1.鲜明的外在直观形式 40
2.独具的心灵感发形式 44
3.别有意味的表现形式 51
4.不拘一格的组合形式 58
三、余论:诗——一个历史的范畴 63
三 流变篇 70
一、《诗经》与赋、比、兴 70
二、《楚辞》与香草美人 86
1.《楚辞)及其产生的原因 87
2.香草美人的表现传统 92
3.关于“香草美人”的是与非 97
三、汉魏六朝诗歌与审美自觉 104
1.诗歌创作自觉期的到来 105
2.建安诗歌中的慷慨悲凉之美 109
3.魏晋诗歌与辞采之美 113
4.陶渊明与田园之美 119
5.大谢、小谢与山水之美 123
6.宫体诗与服饰、容态之美 128
7.永明体与音律之美 132
四、唐宋诗歌与神韵理趣 139
1.唐宋诗歌概述 139
2.唐宋诗歌与神韵 147
3.唐宋诗歌与理趣 156
五、词的起源及其与诗的离合 164
1.词的起源及其特点 165
2.词的流变及其与诗的离合 172
四 声律篇 187
一、四声与平仄 187
二、平仄律的模式及其运用 195
三、近体诗中的平仄拗救 204
1.本句拗救 205
2.对句拗救 207
四、诗韵和词韵 212
五、律诗的对仗 224
1.工对 227
2.宽对 229
3.流水对 231
4.借对 232
5.交错对 234
6.扇面对 234
7.当句对 235
六、诗歌的吟唱 237
五 创作篇 247
一、读诗与模仿 247
二、诗歌的用典 254
1.事典 255
2.语典 260
三、诗人与诗缘 264
四、诗思与灵感 272
五、诗题与诗意 279
六、结构与表达 287
七、修改与炼字 298
六 鉴赏篇 306
一、读解 306
1.知人论世 306
2.以意逆志与意在言外 310
3.用心与积累 313
二、体味与联想 317
三、评价与分析 321
1.相辅相成法 324
2.更进一层法 325
3.一笔两面法 327
4.虚实结合法 328
四、比较与鉴别 331
1.思想与立意的比较 331
2.艺术水准的比较 336
3.性格与风格的比较 340
五、余论:赏诗的自由与限制 345
附录:诗韵与词韵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