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教的渊源与产生 1
第一节《老子》 1
第二节《列子》 8
第三节《庄子》 13
第四节 稷下道家与黄老道家 24
第五节 秦汉道家与魏晋玄学 29
第六节《太平经》与太平道 42
第七节 五斗米道 46
第八节《周易参同契》 48
第九节 汉代至三国时期道教的总体特点 51
小贴士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53
思考题 54
延伸阅读 54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援道入术阶段的道教 55
第一节 老子的被神化与《西升经》的道教思想 55
第二节 葛洪的道教理论建构 56
第三节 上清经与上清派 64
第四节 灵宝经与灵宝派 67
第五节 寇谦之的新道教 69
第六节 陆修静的道教理论建构 71
第七节 陶弘景对道教的贡献 76
第八节 《阴符经》的思想与道教哲学的发展 79
第九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总体特点 83
小贴士“十二少十二多”与养生术 87
思考题 87
延伸阅读 88
第三章 隋至中唐时期道与术结合阶段的道教 89
第一节 隋至中唐时期道教与政治的关系 89
第二节 重玄哲学 91
第三节 外丹学的发达 100
第四节 司马承祯的服气养命论与坐忘修心论 105
第五节 吴筠的神仙可学论与形神可固论 112
第六节《清静经》等道经的心性修养论 116
第七节 内丹的酝酿 122
第八节 隋至中唐时期道教的总体特点 125
小贴士 黑火药的发明 128
思考题 129
延伸阅读 129
第四章 晚唐至北宋时期道与术汇聚阶段的道教 130
第一节 晚唐至北宋时期道教与政治的关系 130
第二节《阴符经》思想的诠释与发展 132
第三节 道教政治思想的发展 134
第四节 杜光庭对道教的集大成贡献 141
第五节 斋醮的发展 144
第六节 钟吕陈抟学派的内丹理论建构 148
第七节 晚唐至北宋时期道教的总体特点 156
小贴士 玉皇大帝是如何诞生的? 159
思考题 160
延伸阅读 160
第五章 南宋至明代中期道与术圆融阶段的道教 161
第一节 南宋至明代中期道教与政治的关系 161
第二节 太一教、大道教和真大道教 164
第三节 白玉蟾对金丹派南宗的发展 168
第四节 全真道的建构与发展 174
第五节 全真道与南宗的交流及其在元代的发展 180
第六节 净明道 185
第七节 正一道的成型与科仪之学的成立 189
第八节 张三丰与隐仙派 200
第九节 南宋至明代中期道教的总体特点 203
小贴士 神仙的内涵与分类 209
思考题 210
延伸阅读 210
第六章 明代中期至清代循道化术阶段的道教 211
第一节 明代中期至清代道教与政治的关系 211
第二节 道教劝善书的流行 212
第三节 正一派的转变 217
第四节 东派与西派的双修功法 220
第五节 明清龙门派的发展 224
第六节 闵一得与嗣龙门派 231
第七节 中派与黄元吉的丹道思想 234
第八节 傅金铨的双修思想 236
第九节 女丹 239
第十节 明代中期至清代道教的总体特点 241
小贴士 全真道的传戒与正一道的授箓 244
思考题 246
延伸阅读 246
第七章 现代和未来道教的诠道改术 247
第一节 陈撄宁的仙学及其现代意义 247
第二节 易心莹的教理之学 256
第三节 现代道教在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不同发展 261
第四节 道教在国外的传播与发展 271
第五节 道教的精髓 274
第六节 道教如何适应当代社会及转变为世界性大宗教的可能性 277
小贴士 道教风水 281
思考题 282
延伸阅读 282
第八章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283
第一节 道教名山与宫观 283
第二节 道教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294
第三节 道教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 298
第四节 道教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系 302
第五节 道教对中国传统民俗的影响 310
第六节 道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贡献 314
第七节 道教的特质及对宗教的多维度思考 319
小贴士 道士的素质 325
思考题 325
延伸阅读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