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国际当代艺术是一种美国艺术 6
第一章 何谓“当代艺术” 20
时间意义与特指意义 21
不是“先锋”仍是“先锋” 22
绘画雕塑靠边站,装置概念占前台 26
“当代艺术”,原产美国 29
切除“历史”的横切面 32
第二章 “美国绘画”的横空出世(1945一1960) 35
文化冷战——“一块红布前的公牛” 36
中央情报局——美国的“文化部” 42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民主和自由的堡垒” 47
“非政治”的政治画 50
艺术史的暴力——“绘画”的最后一曲挽歌 57
第三章 “美国艺术”国际地位的确立(1964) 70
黑山学院——“美国艺术”的黄埔军校 71
激浪派——美国艺术“国际”的雏形 76
卡塞尔文献展——“美国式艺术”的“国际大展” 86
“农村包围城市”——COBRA、杜塞尔多夫、卡塞尔、威尼斯、米兰和尼斯对巴黎的合围 90
“另立中央”——纽约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威尼斯的背叛”) 98
第四章 欧洲的“美国式艺术”(1960年代) 104
克莱恩、曼佐尼与博伊斯 106
法国“新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的欧洲变种”) 117
德国“激浪派” 124
维也纳“行动派” 128
意大利“贫穷艺术” 130
第五章 “国际当代艺术”——顺美者昌,逆美者亡(1870年至今) 136
以“国际”(世界主义)和“当代”(时代精神)的名义 138
“美德轴心” 141
英、瑞、荷“中坚” 159
法、意、西“臣服” 168
苏、东欧“归降”亚非拉“国际”(“当代艺术”日不落) 187
第六章 “无形的学院”——“三M党” 206
当代艺术市场 210
当代艺术博览会 221
当代艺术双年展和博物馆 224
当代艺术理论家和策展人 228
当代艺术媒体宣传 233
第七章 “国际当代艺术”之情状 237
日常性:生活即艺术(“日常的神话”) 237
杂耍性:混淆各艺术门类(“总体艺术”) 243
受操控性 246
股市投机性 246
文化性(政治性、挑衅性、自恋性、宗教性、粗俗性、儿戏性、重复性、假大空) 247
第八章 西方艺术,中国制造 257
“当代性”遮盖“地域性” 258
“同质的多样性” 262
中国性的告缺 263
为“国际”而艺术(“中国概念股”) 271
美术学院,解散? 275
结论 279
附录一 283
一、国际当代艺术中的“美德轴心”或美国霸权 283
二、应当绞死建筑师?——中央电视台新大楼中标建筑方案质疑 293
附录二 302
一、波德利亚尔:《艺术的阴谋》节译 302
二、多梅克:《没有艺术的艺术家》节译 305
三、多梅克:《艺术的贫困》节译 307
四、克莱尔:《论美术的现状》译评 312
五、克莱尔论威尼斯双年展 347
六、“文化霸权”与“文化侵略”——塞尼叶女士访谈 351
参考书目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