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1
医事传略 2
学术思想与经验 6
医论篇 26
一、漫谈《内经》教学工作 26
二、西医学习中医教学工作中的备课与讲课 31
三、漫谈学习和研究《内经》的方法和途径 36
四、研究《素问》病机十九条之我见 39
五、漫谈用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指导临床实践的体认 42
六、《内经》康复观对康复医学的影响 45
七、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47
八、气血学说的临床应用 52
九、对“藏象”的初步认识 57
十、论“心” 63
十一、论“肝” 66
十二、论“脾” 69
十三、论“肺” 72
十四、论“肾” 76
十五、对脉象形成和临床运用的认识与体会 81
十六、经络学说在诊疗中的运用 85
十七、冲脉循行对妇女病诊治上的认识 88
十八、试论中医门诊的重要性 93
十九、治学的三要与三忌 97
二十、贯彻“衡阳会议”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点建议 101
二十一、谈教学实习的重要性 104
二十二、读《略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后 106
二十三、张锡纯学术经验简介 110
二十四、初探胃脘痛证治规律 114
二十五、慢性泄泻的诊治 119
二十六、漫谈老年性痴呆防治 122
二十七、略论子午流注学说的临床应用 125
二十八、临证拾偶 127
二十九、治口甜证一得 129
三十、初探仲景的辨证和辩证法思维——读《金匮要略》的一点体会 131
三十一、漫谈《灵枢·口问》中“三气不足”理论的体会 134
三十二、试论整体观在医疗中的指导作用 139
三十三、从内外因的辩证观点论调理脾胃的重要意义 144
三十四、浅释李东垣论著中“阴火”及其病机 149
三十五、对少阴三承气汤证的认识 152
三十六、水肿(肾炎)论治的溯源 156
三十七、诊治高血压必须知常达变 161
三十八、漫谈治疗高血压的药与方 163
三十九、略论慢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166
四十、论耳聋治肺 170
四十一、漫谈方剂的药量、配伍和用药比例 172
四十二、论补药必佐宣通 175
四十三、论“胃喜为补” 177
四十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浅释 179
四十五、从“半夏生用真会使人失音吗”一文谈起 182
四十六、西瓜霜简介 186
四十七、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188
四十八、中医养生之我见 189
四十九、试论健康与营养的辩证关系 192
五十、试论养生中的动静观 195
五十一、衰老起因与抗衰老措施 197
五十二、略论衰老与延缓衰老的对策 199
五十三、维护健康 重在“两防”——防早衰、防疾病 203
五十四、延缓衰老与调补脾肾 208
五十五、延缓衰老与调补脾胃 212
五十六、健康长寿必须综合养生 217
五十七、健康秘诀人人可以掌握——四大基本养生法 221
五十八、抗衰始于鼎盛时 223
五十九、论春夏养阳 225
六十、论秋冬养阴 227
六十一、食疗琐谈 229
六十二、试论饮食营养的原则 233
医案篇 242
一、萎缩性胃炎(一) 242
二、萎缩性胃炎(二) 244
三、眩晕症(一) 246
四、眩晕症(二) 247
五、眩晕症(三) 248
六、感冒(一) 249
七、感冒(二) 250
八、感冒(三) 251
九、失眠(一) 252
十、失眠(二) 253
十一、失眠(三) 255
十二、闭经(一) 256
十三、闭经(二) 257
十四、痛经(一) 258
十五、痛经(二) 259
十六、水肿(一) 260
十七、水肿(二) 261
十八、食? 263
十九、小便隐血(一) 265
二十、小便隐血(二) 267
二十一、慢性泄泻(一) 269
二十二、慢性泄泻(二) 271
二十三、慢性泄泻(三) 272
二十四、慢性泄泻(四) 273
二十五、慢性泄泻(五) 274
二十六、小儿多动症(一) 275
二十七、小儿多动症(二) 276
二十八、围绝经期综合征(一) 278
二十九、围绝经期综合征(二) 279
三十、产后乳少症(一) 281
三十一、产后乳少症(二) 282
三十二、鼻炎(一) 283
三十三、鼻炎(二) 284
三十四、背部寒冷症(一) 285
三十五、背部寒冷症(二) 286
三十六、带下(一) 287
三十七、带下(二) 288
三十八、带下(三) 289
三十九、干燥综合征(一) 290
四十、干燥综合征(二) 292
四十一、月经过多症(一) 294
四十二、月经过多症(二) 295
四十三、月经过多症(三) 296
四十四、荨麻疹(一) 298
四十五、荨麻疹(二) 299
四十六、梅核气 300
医话篇 302
一、对药在治疗中的应用 302
二、治慢性胃肠炎必究其饮食 304
三、读书必须记笔记 305
四、治疗慢性病须首重脾胃 307
五、如何开滋补膏方 308
六、治病宜用基本方加减化裁 309
七、重视单方和验方 310
八、漫话忌口 311
九、谈外敷药的功效 312
十、谈药引和其治疗作用 314
十一、慢性病治疗的要点和步骤 315
十二、用药必须熟知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能 316
编后记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