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中药功效的含义 3
一、中药功效与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密不可分 4
二、中药的功效应当是药物针对病因、病理或症状的直接作用 5
三、中药的功效不可与其复方作用相混淆 6
四、中药的功效与剂量的相关性 6
第二章 中药功效的分类 10
第一节 中药的治疗功效 10
一、对因治疗功效 11
二、对症治疗功效 13
第二节 中药的保健功效 14
一、中药的预防功效 14
二、中药的养生功效 15
第三章 中药功效认识的发展概况 17
第一节 中药功效分项表述的沿革 17
第二节 中药功效术语使用的演变 19
第四章 中药功效在记述中的不完整性 165
第一节 分类立项的术语不统一 165
第二节 功效记述在系统方面的不完整性 165
第三节 功效记述在层次方面的不完整性 168
第四节 功效记述在具体内容方面的不完整性 169
一、功效记述遗漏 169
二、功效记述欠妥 174
三、功效与炮制方法的关系表述不清 175
四、功效与给药途径(或剂型)的关系表述不清 176
五、功效与给药剂量的关系表述不清 177
六、功效与入药品种的关系表述不清 178
第五节 功效记述在概念界定方面的不完整性 180
第六节 功效记述在“方药离合”方面的不完整性 181
第五章 中药功效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184
第一节 中药功效在认识上的特殊性 184
一、中药功效在认识上的滞后性 184
二、中药功效在认识上的困难性 185
三、中药功效在认识上的多元性 186
四、中药功效在认识上的相对性 189
第二节 中药功效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191
一、中药功效在认识方法上的局限 191
二、中药功效在认定理论上的局限 192
第六章 中药功效在认定与记述上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195
第一节 功效认定的基础是药物的临床疗效 195
第二节 功效认定应充分考虑“方药离合” 196
第三节 功效应该与主治明确区分 196
第四节 功效表述应该力求规范 197
第七章 中药功效术语规范的必要性及方法讨论 199
第一节 中药功效术语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9
第二节 中药功效术语规范的六性要求 201
一、系统性 202
二、层次性 203
三、特指性(单义性) 205
四、简约性 205
五、历史性 207
六、纳新性(时代性) 207
第三节 中药功效术语与复方功效术语的联系与区别 208
第四节 中药功效术语与中医治法术语的联系与区别 209
一、术语所反映的客体不同 209
二、术语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209
三、术语涵盖的范围不同 209
第八章 中药功效术语应用现状及规范化研究概况 211
第一节 中药功效术语应用现状综析 211
一、功效术语调查统计方式 211
二、调查结果 211
三、术语不规范现象分析 211
第二节 中药功效术语应用现状调查报告 215
一、中药功效术语应用现状调查报告(一) 215
二、中药功效术语应用现状调查报告(二) 244
第三节 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化研究概况 272
第四节 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方案 274
一、目的及意义 274
二、研究目标 275
三、工作方案 276
第九章 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化举隅 279
第一节 简析中药“功效”概念的渊源流变 279
一、词源考证 279
二、“功效”及相似用语使用状况 281
三、“功效”及相似用语简析 282
四、结论 282
第二节 中药解表、祛风、祛风湿、祛风除湿、胜湿功效辨析 283
一、关于“解表” 283
二、关于“祛风” 285
三、关于“祛风湿” 286
四、关于“胜湿” 287
五、术语规范化讨论 288
第三节 中药解肌功效辨析 289
一、术语沿革及释义 289
二、“解肌”药物的功效异同 290
三、术语约定 292
第四节 中药解暑功效辨析 293
一、“解暑”的含义及相似用语 293
二、“解暑”与“清暑”孰者为是 293
三、“清暑”与“化湿”不可混一 294
四、“解暑”功效术语规范建议 294
第五节 中药化痰功效术语辨析 295
一、术语使用现状 295
二、术语多样化的原因 296
三、术语辨析及规范化建议 297
第六节 中药清热泻火功效辨析 298
一、火与热的关系 298
二、清热与泻火同义 302
三、“清热泻火”的规范建议 302
第七节 中药润肺功效辨析 303
一、“润肺”功效的含义 303
二、“润肺”在表述具体药物功效时的不同含义 304
三、“润肺”功效术语规范建议 306
第八节 中药通经络功效辨析 307
一、从主治病症中看“通经络”所表述的多方面的功效 307
二、“通经络”功效考辨 308
三、规范化建议 309
第九节 中药消导功效辨析 311
一、“消导”功效沿革 311
二、“消导”的含义 311
三、“消导”功效术语规范建议 312
第十节 中药解毒功效辨析 312
一、“解毒”的含义 312
二、“解毒”术语沿革及使用现状 313
第十一节 中药安神功效辨析 315
一、“安神”术语沿革 315
二、“安神”的含义及术语辨析 316
三、“安神”功效术语规范建议 320
第十二节 中药补阴功效辨析 320
一、基于不同理论而产生的分歧 320
二、认定“补阴”功效的三个不同理论依据 323
三、“补阴”功效术语规范化建议 324
第十三节 中药清虚热功效辨析 325
一、何为“虚热”? 325
二、“虚热”是否可清? 326
三、中药“清虚热”功效的实际含义 326
四、中药“清虚热”与“滋阴”、“清热”功效异同 327
五、中药“清虚热”功效术语商榷 327
第十四节 中药引火(血)下行功效辨析 328
一、牛膝“引火(血)下行”功效沿革 328
二、“引火(血)下行”是否宜为功效? 329
三、“引火(血)下行”功效术语辨析 330
第十章 易生歧义的常见术语规范术语建议 332
第十一章 部分常用药物的功效术语规范化研究 340
第一节 单味中药功效表述的现状及规范化表述的必要性 340
第二节 麻黄“宣肺平喘”功效规范为“平喘止咳”的论证 340
第三节 桂枝“助阳化气”功效规范为“温助阳气”,“解肌发汗”功效规范为“发汗解表”的论证 345
一、桂枝“助阳化气”功效规范为“温助阳气”的论证 345
二、桂枝“解肌发汗”功效规范为“发汗解表”的论证 347
第四节 防风“胜湿”功效规范为“祛风湿”及“止泻”功效不宜保留的论证 351
一、防风“胜湿”功效规范为“祛风湿”的论证 351
二、防风“止泻”功效不宜保留的论证 354
第五节 细辛“温肺化饮”功效规范为“温肺止咳”的论证 356
第六节 淡豆豉“除烦”功效不宜保留的论证 359
第七节 葛根功效中应肯定“解肌”与“通利血脉”的论证 362
一、葛根功效中的“解肌”特指其主治“阳明表证”作用,可以予以肯定的论证 362
二、葛根功效中应肯定“通利血脉”作用的论证 366
第八节 大黄功效中应肯定“止血”作用的论证 369
第九节 芒硝“泻下”功效规范为“软坚泻下”的论证 375
第十节 藿香“解暑”功效规范为“解表”的论证 378
第十一节 厚朴“去积”功效不宜保留的论证 381
第十二节 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通痹”功效规范为“利湿浊,祛风湿”的论证 383
第十三节 肉桂“引火归原”功效不宜保留的论证 386
第十四节 吴茱萸“助阳止泻”功效规范为“燥湿”的论证 388
第十五节 青皮、枳实“消积化滞”功效规范为“行气消积”的论证 392
一、青皮“消积化滞”功效规范为“行气消积”的论证 392
二、枳实“消积化滞”功效规范为“行气消积”的论证 394
第十六节 木香“健脾消食”功效不必保留的论证 395
第十七节 花蕊石“化瘀”功效不宜保留的论证 398
第十八节 三七功效中应肯定“补虚(补气血)”作用的论证 400
第十九节 百部、紫菀与款冬花“润肺”功效不宜保留的论证 402
第二十节 钩藤、地龙、僵蚕、水牛角等药物“定惊”功效规范为“息风止痉”;珍珠母、珍珠等药物“定惊”功效规范为“镇心安神”的论证 407
第二十一节 龙骨、牡蛎及山茱萸“收敛固涩”功效层次性论证 412
一、论“收敛固涩” 412
二、龙骨“收敛固涩”功效层次性论证 412
三、牡蛎“收敛固涩”功效层次性论证 415
四、山茱萸“收敛固涩”功效层次性论证 418
五、总结 420
第二十二节 人参”补益脾肺”功效规范为“补益脏气(补脾肺心肾气)”的论证 421
第二十三节 甘草功效中应肯定“补心气”作用的论证 427
第二十四节 五味子功效中应肯定“补益脏气”的作用与“收敛固涩”功效层次性的论证 429
一、五味子功效中应肯定“补益脏气”作用的论证 429
二、五味子“收敛固涩”功效的层次性论证 431
第二十五节 应肯定石榴皮“止泻痢”与石榴根皮“驱虫”的功效 434
第十二章 部分常用中药功效规范化表述的建议 440
第十三章 中药功效研究中应予思考的问题 449
一、药物功效记述尚不完整的普遍性 449
二、有待中医药理论认识的深入而予以界定的术语 449
三、法象药理学对功效表述的影响 450
四、通过现代药理认识的中药作用应予重视 450
五、单味中药功效的取舍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