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爱贞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气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293202X
  • 页数:2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概述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阐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特别是对自然地理界面和生态脆弱带的影响,论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阐明主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资源、环境保护,分析了环境污染及其危害,介绍了污染防治技术,阐述了环境保护对策。

第一章 绪论 1

1.1 环境 1

1.1.1 环境及其分类 1

1.1.2 环境要素及其基本特点 2

1.1.3 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 4

1.1.4 环境的价值 5

1.2 环境问题 6

1.2.1 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6

1.2.2 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7

1.2.3 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 9

1.2.4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2

1.3 环境保护 13

1.3.1 全球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13

1.3.2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 14

1.4 环境科学 16

1.4.1 环境科学及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6

1.4.2 环境科学的特点 17

1.4.3 环境科学的分科 19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概述 21

2.1 地球与自然环境 21

2.1.1 地球的位置、形状、运动与自然环境 21

2.1.2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性和综合性 23

2.1.3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25

2.2 自然地理界面与生态脆弱带 27

2.2.1 自然地理界面 27

2.2.2 生态脆弱带 30

2.3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7

2.3.1 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两种后果 37

2.3.2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主要领域 39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 41

3.1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41

3.1.1 生态学基本概念 41

3.1.2 群落生态学 41

3.1.3 生态系统 42

3.1.4 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49

3.1.5 全球生态学 50

3.2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52

3.2.1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52

3.2.2 生态平衡与破坏 54

3.2.3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56

3.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62

3.3.1 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层次 62

3.3.2 生物多样性现状 63

3.3.3 人类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6

3.3.4 生物多样性保护 71

3.4 自然保护区 72

3.4.1 自然保护区 72

3.4.2 自然保护区现状 74

3.4.3 选择自然保护区的条件 75

3.4.4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 75

第四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 77

4.1 人口与环境 77

4.1.1 环境对人口的影响 77

4.1.2 人口对环境的影响 79

4.1.3 环境承载力 83

4.2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85

4.2.1 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 85

4.2.2 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86

4.3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88

4.3.1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及发展趋势 88

4.3.2 土地退化 89

4.3.3 荒漠化 92

4.3.4 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3

4.4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98

4.4.1 世界水资源 98

4.4.2 中国陆地水资源 99

4.4.3 水利工程对水圈的影响 105

4.4.4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07

4.5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09

4.5.1 森林的生态作用 109

4.5.2 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的影响 111

4.5.3 森林的现状 112

4.5.4 森林的保护和重建 114

4.5.5 森林可持续管理的相关指标 115

4.6 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 117

4.6.1 能源分类 117

4.6.2 世界能源的供求现状和前景 118

4.6.3 中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特点 120

4.6.4 能源开采、加工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122

4.6.5 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途径 124

第五章 环境污染 127

5.1 环境污染及其形成 127

5.1.1 环境污染的含义 127

5.1.2 污染源和污染物 127

5.1.3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28

5.2 大气污染 130

5.2.1 大气污染及其主要污染物 130

5.2.2 主要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34

5.2.3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137

5.2.4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141

5.3 水体污染 155

5.3.1 水体污染 155

5.3.2 水体污染物和水体污染的类型 156

5.3.3 主要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58

5.4 土壤污染 168

5.4.1 土壤的污染与净化 168

5.4.2 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 170

5.4.3 土壤污染的防治 174

5.5 固体废物污染 175

5.5.1 固体废物及其分类 175

5.5.2 固体废物的危害 176

5.5.3 工业有害固体废物 177

5.5.4 城市垃圾 180

5.6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81

5.6.1 环境污染物与人体健康 181

5.6.2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82

5.6.3 公害病 183

第六章 污染治理技术 185

6.1 环境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和废气治理技术 185

6.1.1 环境空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 185

6.1.2 废气治理方法 186

6.1.3 SO2和NOx的控制途径 192

6.1.4 低浓度SO2废气的治理 193

6.1.5 NOx废气的净化 194

6.2 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196

6.2.1 水环境污染防治途径 196

6.2.2 污水处理技术 197

6.2.3 污水处理流程 200

6.3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 202

6.3.1 固体废物管理目标 202

6.3.2 固体废弃物的中间处理 204

6.3.3 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 205

第七章 环境保护对策 207

7.1 可持续发展 207

7.1.1 传统发展与环境问题 207

7.1.2 可持续发展 209

7.1.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 211

7.1.4 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 212

7.2 环境保护目标、方针和基本政策 217

7.2.1 21世纪中国环境保护目标 217

7.2.2 环境保护体制与环境政策体系 217

7.2.3 中国的环境方针与基本政策 218

7.2.4 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221

7.3 环境法规 224

7.3.1 我国环保法规制定的基本原则 224

7.3.2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224

7.4 环境管理 226

7.4.1 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和职能 226

7.4.2 环境管理的手段 229

7.4.3 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230

7.4.4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系列 234

7.5 环境规划 237

7.5.1 环境规划的作用和原则 237

7.5.2 环境规划的分类 239

7.5.3 环境规划编制的一般程序 240

7.5.4 环境规划管理的工作程序 241

7.6 推进环境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242

7.6.1 推进环境科学技术进步 242

7.6.2 清洁生产 245

7.6.3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249

7.7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 252

7.7.1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52

7.7.2 生态示范区建设 257

7.8 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 260

7.8.1 环境教育 260

7.8.2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道德水平 262

7.9 中国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264

7.9.1 中国在环境外交活动中的基本原则 264

7.9.2 中国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态度 267

7.9.3 我国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267

参考文献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