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文健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309087383
  • 页数:3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根据医学院校中医药学的授课时数和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而撰写的。其中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对临床各科的治疗则选择一些代表性的病种作介绍。在介绍临床疾病的治疗时,增加了"中西医结合思考"的内容,分析在某一具体疾病治疗中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所在。

绪论 1

一、中医药学的悠久历史 1

二、中医药学的丰富内容 1

三、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2

四、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学 2

五、学习中医药学的意义和方法 3

中医理论基础篇 7

第一章 阴阳五行 7

第一节 阴阳 7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7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8

第二节 五行 9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9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10

第三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11

第二章 脏腑 12

第一节 心与小肠 13

一、心 13

二、小肠 14

三、心与小肠 14

〔附〕心包 14

第二节 肺与大肠 14

一、肺 14

二、大肠 15

三、肺与大肠 16

第三节 脾与胃 16

一、脾 16

二、胃 17

三、脾与胃 17

第四节 肝与胆 18

一、肝 18

二、胆 19

三、肝与胆 19

第五节 肾与膀胱 20

一、肾 20

二、膀胱 22

三、肾与膀胱 22

〔附〕命门 22

〔附〕奇恒之府 22

〔附〕三焦 22

第三章 气、血、津液、精、神 24

第一节 气 24

一、气的生成和运动 24

二、气的功能 24

三、气的分类 25

第二节 血 26

一、血的生成和运行 26

二、血的功能 26

〔附〕气与血的关系 26

第三节 津液 27

第四节 精 27

第五节 神 28

第四章 病因 29

第一节 六淫 29

一、六淫致病共有的特点 29

二、六淫致病各自的特点 30

第二节 疫疠 33

第三节 情志伤 33

一、致病特点 33

二、常见病证 34

三、治疗原则 34

第四节 饮食失宜 34

一、饥饱无度 34

二、饮食不洁 35

三、饮食偏嗜 35

第五节 劳逸失当 35

一、劳累过度 35

二、安逸过度 35

第六节 痰饮 36

一、痰饮的形成 36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36

三、常见病证 36

四、治疗原则 37

第七节 瘀血 37

一、瘀血的形成 37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 37

三、常见病证 38

四、治疗原则 38

第五章 诊法 39

第一节 望诊 39

一、望神色 39

二、望形态 40

三、望头面部 40

四、望皮肤 41

五、望舌 41

六、望排出物 44

第二节 闻诊 44

一、闻声 44

二、嗅气味 45

第三节 问诊 45

一、问寒热 45

二、问汗 46

三、问痛 46

四、问饮食口味 47

五、问睡眠 48

六、问二便 48

七、问经带 48

第四节 切诊 48

一、脉诊 49

二、按诊 51

第六章 辨证 53

第一节 八纲辨证 53

一、表里 53

二、寒热 53

三、虚实 54

四、阴阳 55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56

一、气的辨证 56

二、血的辨证 57

三、津液的辨证 58

第三节 脏腑辨证 5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59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60

三、脾与胃病辨证 62

四、肝与胆病辨证 64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66

六、脏腑兼病 67

第四节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70

一、六经辨证 70

二、卫气营血辨证 70

三、三焦辨证 72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 73

第一节 治则 73

一、预防为主 73

二、治病求本 73

三、标本缓急 75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75

第二节 治法 76

一、汗法 76

二、吐法 76

三、下法 76

四、和法 77

五、温法 77

六、清法 77

七、消法 78

八、补法 78

中药与方剂篇 81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 81

第一节 总论 81

一、中药的基本知识 81

二、方剂概论 83

第二节 各论 85

一、解表方药 85

二、补益方药 89

三、清热方药 98

四、祛痰止咳平喘方药 106

五、祛湿方药 111

六、祛风湿方药 115

七、温里方药 116

八、理气方药 118

九、活血化瘀方药 120

十、止血方药 123

十一、平肝熄风方药 125

十二、消导方药 127

十三、泻下方药 128

十四、安神方药 131

第三节 常用中成药 133

一、内科疾病常用中成药 134

二、外科疾病用药 141

三、妇科疾病用药 142

四、儿科疾病用药 143

五、肿瘤科疾病用药 143

六、伤骨科疾病用药 144

七、五官科疾病用药 145

八、虚证用药 145

中医临床篇 151

第九章 内科 151

第一节 上呼吸道感染 151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 152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153

第四节 高血压病 154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55

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 157

第七节 肝硬化 158

第八节 慢性胃炎 160

第九节 泌尿道感染 161

第十节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162

第十一节 慢性肾衰竭 164

第十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165

第十三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66

第十四节 糖尿病 168

第十五节 类风湿关节炎 169

第十六节 缺血性中风 170

第十七节 帕金森病 171

第十章 外科病 173

第一节 概述 173

一、病因 173

二、辨证 173

三、治法 174

第二节 各论 175

第十一章 妇科病 179

第一节 概述 179

一、妇女的生理特点 179

二、妇女的病理特点 181

三、妇科病的诊断要点 182

四、妇科病的治疗原则 182

第二节 各论 183

第十二章 儿科病 195

第一节 概述 195

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195

二、小儿四诊要点 195

三、治疗概要 196

第二节 各论 197

第十三章 肿瘤 204

第一节 概述 204

第二节 各论 206

针灸篇 213

第十四章 经络 213

第一节 经络总论 213

一、经络的含义 213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213

三、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 214

四、经络的分布 215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衔接和流注 215

六、经络的作用 216

第二节 经络各论 217

一、手太阴肺经 217

二、手阳明大肠经 217

三、足阳明胃经 218

四、足太阴脾经 218

五、手少阴心经 219

六、手太阳小肠经 219

七、足太阳膀胱经 220

八、足少阴肾经 220

九、手厥阴心包经 221

十、手少阳三焦经 221

十一、足少阳胆经 222

十二、足厥阴肝经 223

十三、督脉 223

十四、任脉 223

第十五章 刺灸法 224

第一节 刺法 224

一、毫针 224

二、针刺练习 224

三、针刺操作 225

四、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228

第二节 灸法 229

一、艾炷灸 229

二、艾条薰灸 230

三、温针灸 230

四、温灸器灸 230

五、灸法的注意事项 231

第三节 其他疗法 231

一、耳针疗法 231

二、头针疗法 235

三、电针疗法 237

四、水针疗法 237

五、拔罐疗法 238

六、皮肤针疗法 238

七、穴位敷贴疗法 239

第十六章 腧穴 240

第一节 总论 240

一、腧穴的含义 240

二、腧穴的发展与分类 240

三、腧穴的命名 241

四、腧穴的主治作用 241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241

六、特定穴 243

第二节 常用腧穴 246

一、头面部 246

百会 246

人中(水沟) 246

迎香 246

四白 247

地仓 247

颊车 247

下关 247

阳白 247

风池 247

哑门 247

听宫 247

承泣 247

颧骨 248

睛明 248

翳风 248

天突 248

廉泉 248

二、胸腹部 248

中极 249

关元 249

气海 249

中脘 249

膻中 249

神阙 249

天枢 249

三、腰背部 249

命门 249

腰阳关 250

大椎 250

天宗 250

心俞 250

肺俞 250

膈俞 250

肝俞 251

脾俞 251

肾俞 251

大肠俞 251

次髎 251

四、上肢部 251

太渊 252

少商 252

劳宫 252

支沟 252

中渚 252

通里 252

列缺 252

合谷 252

曲池 252

肩髃 253

内关 253

外关 253

肩髎 253

神门 253

后溪 253

五、下肢部 253

犊鼻 253

足三里 253

上巨虚 254

丰隆 254

三阴交 254

血海 254

伏兔 254

阴陵泉 254

承山 255

至阴 255

涌泉 255

太溪 255

复溜 255

风市 255

悬钟 255

公孙 255

阳陵泉 255

委中 255

昆仑 256

环跳 256

太冲 256

六、经外奇穴 256

印堂 256

太阳 256

夹脊(华佗夹脊) 256

四神聪 256

安眠 256

定喘 256

十宣 257

四缝 257

第十七章 治疗总论 258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258

一、调和阴阳 258

二、扶正祛邪 258

三、疏通经络 258

第二节 针灸辨证论治的原则 259

一、补虚与泻实 259

二、清热与温寒 259

三、治标与治本 259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260

五、局部与整体 260

第三节 针灸的取穴方法 260

一、选穴法 260

二、配穴法 261

第四节 针灸治疗作用的研究 261

一、调节 作用 262

二、镇痛作用 263

三、免疫作用 264

四、修复组织作用 265

第十八章 治疗各论 266

第一节 中风 266

第二节 面瘫 267

第三节 头痛 267

第四节 呃逆 268

第五节 不寐 268

第六节 哮喘 269

第七节 落枕 269

第八节 漏肩风 270

第九节 肘劳 271

第十节 腰痛 271

第十一节 痛经 272

第十二节 蛇丹 273

第十三节 泄泻 273

第十四节 便秘 274

第十五节 胃脘痛 274

第十六节 癃闭 275

第十七节 小儿遗尿 275

第十八节 痹证 276

第十九节 痿证 277

第二十节 针眼 277

第二十一节 眩晕 278

第二十二节 耳鸣 278

第二十三节 风疹 279

第二十四节 阳痿 279

第二十五节 近视 280

推拿篇 283

第十九章 推拿 283

第一节 概述 283

第二节 作用原理 284

一、中医学认识 284

二、现代医学认识 284

三、生物学效应 285

第三节 推拿功法 285

一、少林内功 285

二、易筋经 285

第四节 推拿手法 286

一、一指禅推法 286

二、?法 287

三、推法 287

四、拿法 288

五、按法 288

六、摩法 288

七、击法 289

八、扳法 289

九、拔法 290

十、摇法 290

第五节 常见病症推拿治疗 290

一、头痛 291

二、胃脘痛 291

三、痛经 291

四、小儿泄泻 292

五、中风 292

六、落枕 293

七、颈椎病 293

八、肩周炎 293

九、腰肌劳损 294

十、腰椎间盘突出症 294

附录 十四经穴简表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