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医基础论述 1
第一章 精、气、血、津液 2
一、中医论精 2
二、中医论气 4
(一)人体气的生成及分类 4
(二)气机运动及主要功能 7
(三)气失常的病机 9
三、中医论血 11
(一)血的生成与运行 12
(二)血的主要功能 13
(三)血失常的病机 14
四、中医学论津液 16
(一)津液的代谢 16
(二)津液的主要功能 18
(三)津液失常的病机 18
五、中医学论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20
六、中医学论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的病理 24
第二章 病因病机 28
一、中医学论述风寒燥火 28
(一)中医论风 28
(二)中医论寒 29
(三)中医论燥 30
(四)中医论火 31
二、中医学论述湿痰饮 32
(一)中医论湿 33
(二)中医论痰 34
(三)中医论饮 36
第三章 辨证论治 38
一、八纲辨证 38
(一)表里 38
(二)寒热 40
(三)虚实 41
(四)阴阳 42
二、气血辨证 45
(一)气的病症 47
(二)血的病症 48
三、脏腑辨证 4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50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55
(三)脾与胃病辨证 60
(四)肝与胆病辨证 64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70
(六)脏腑兼病辨证 74
四、六经辨证 77
五、卫气营血辨证 81
六、三焦辨证 83
(一)辨上焦病证 84
(二)辨中焦病证 85
(三)辨下焦病证 86
第四章 常见中医内科疾病证治 89
感冒 89
咳嗽 91
肺痿 93
肺痈 94
哮证 96
喘证 98
肺胀 101
肺痨 103
痰饮 105
自汗、盗汗 108
血证 110
心悸 115
胸痹 117
不寐 119
厥证 122
郁证 124
癫狂 126
痫证 127
胃痛(胃脘痛) 128
噎膈 131
呕吐 132
呃逆 134
泄泻 136
痢疾 137
霍乱 139
腹痛 141
便秘 143
虫证 144
胁痛 147
黄疸 149
积聚 150
臌胀 152
头痛 155
眩晕 157
中风(脑卒中) 159
痉证 161
瘿病 163
疟疾 164
水肿 166
淋证 168
癃闭 171
腰痛 173
消渴 174
遗精 175
阳痿 177
耳鸣、耳聋 178
痹证 180
痿证 182
内伤发热 184
虚劳(虚损) 187
下篇 疑难病临证治要 193
第五章 癌症的治疗经验 194
一、肿瘤的病因病机 194
二、常见肿瘤的特殊症状 197
三、肿瘤疾病的治疗原则 199
四、肿瘤疾病的常见治法 208
第六章 泌尿系疾病的临床治疗 216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 216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 223
三、肾病综合征 228
四、慢性肾小球肾炎 239
五、泌尿系感染 245
第七章 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251
一、概述 251
二、糖尿病的中医证治枢要 252
三、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252
第八章 面神经炎(面瘫)的临床治疗 259
一、概述 259
二、证治枢要 260
三、辨证论治 261
第九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的临床治疗 264
一、概述 264
二、证治枢要 266
三、辨证论治 268
第十章 用药禁忌及剂量要求 272
一、用药禁忌 272
二、剂量 272
第十一章 临证用药 273
第一节 常用中药功效 273
一、解表药 273
(一)辛温解表药 273
(二)辛凉解表药 273
二、清热药 274
(一)清热泻火药 274
(二)清热燥湿药 274
(三)清热凉血药 274
(四)清热解毒药 274
(五)清虚热药 275
三、泻下药 275
(一)攻下药 275
(二)润下药 276
(三)峻下逐水药 276
四、祛风湿药 276
五、芳香化湿药 276
六、利水渗湿药 277
七、温里药 277
八、理气药 278
九、消食药 278
十、驱虫药 278
十一、止血药 279
十二、活血祛瘀药 279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280
(一)化痰药 280
(二)止咳平喘药 281
十四、安神药 281
十五、平肝息风药 281
十六、开窍药 282
十七、补虚药 282
(一)补气药 282
(二)补阳药 282
(三)补血药 283
(四)补阴药 283
十八、收涩药 283
十九、涌吐药 284
二十、外用及其他药 284
第二节 临床功效显著之要药 285
第三节 陈士铎之奇偶方 287
一、奇方:取一味以出奇 287
二、偶方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