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内容提要 1
导论 1
一、选题的意义 1
二、本书的结构 2
三、几点说明 5
第一章 企业治理结构:纳入利益相关者的分析 8
一、企业治理结构的含义 8
二、进一步认识企业治理结构 10
(一)企业治理问题的产生 10
(二)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质 12
三、企业治理问题的兴起 14
四、企业治理结构的模式及其转化 16
(一)单边治理模式与委托代理理论 17
(二)共同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19
(三)两种企业治理模式的比较 21
(四)企业治理结构的转化 23
五、丰富多彩的企业所有权世界 25
(一)雇员所有权企业 25
(二)顾客所有权企业 29
(三)无所有人企业 32
(四)享利·汉斯曼的结论 35
第二章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概述 37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 37
二、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9
(一)米切尔等人的归纳 39
(二)识别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41
三、利益相关者的具体分析 45
(一)债权人及其治理权利 45
(二)雇员及其治理权利 46
(三)消费者、供应商及其治理权利 47
(四)社区、政府及其治理权利 49
四、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已有研究问题 50
(一)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51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 53
(三)人力资本理论 55
(四)经济民主理论 56
(五)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58
五、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运用: OECD有关规定 59
第三章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理分析——资产专用性、专有性与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 64
一、引言 64
二、不完全契约、资产专用性与企业所有权的分布 64
(一)契约的不完全性 64
(二)资产专用性 66
(三)敲竹杠问题 67
(四)人力资本产权特征与企业内敲竹杠问题 69
(五)企业所有权的分布与敲竹杠问题的成本 70
三、资产专有性、谈判能力与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 73
(一)资产专有性 73
(二)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 75
(三)谈判能力与轮流叫价谈判模型 78
四、人力资本的专有性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80
(一)资产专有性是决定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的依据 80
(二)人力资本的专有性与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 81
第四章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实践反思——比较公司治理研究与历史比较制度分析 88
一、比较公司治理新的视角 88
(一)比较公司治理已有的研究 88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比较 90
二、引入历史比较制度分析 92
三、美、日等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变迁 95
(一)美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变迁 96
(二)日本企业治理结构的变迁 99
四、各国公司治理结构实践比较 102
(一)英美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 102
(二)德日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 103
(三)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趋同 105
五、公司治理结构实践的理论反思 106
第五章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制设计 111
一、已有研究的简要回顾 111
二、国外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实践 113
(一)员工参与决策制 113
(二)员工持股制度 115
(三)股票期权制度 118
三、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123
四、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基本内容 128
(一)将人力资本所有者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 128
(二)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受托人模式 129
(三)组建董事会和监事会 131
(四)处理好各权力机构的关系 132
(五)企业剩余分享机制设计 133
(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实施机制 134
第六章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 135
一、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下一个突破点 135
(一)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看 135
(二)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看 137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138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分析 138
(二)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 144
(三)提高国有企业效率: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 148
三、路径依赖、国有企业解决代理问题的实践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152
(一)国有企业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再分析 153
(二)国有企业解决代理问题的实践 154
(三)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 157
(四)路径依赖与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159
四、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尝试 161
(一)深圳金地模式 161
(二)上海期股模式 166
(三)涪陵泛股制模式 167
(四)襄樊动态股权制模式 167
五、向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过渡 170
(一)以法律形式确立职工进入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 170
(二)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形式 173
(三)标准的员工持股制度再回顾 175
(四)构建新型的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 176
参考文献 180
后记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