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心理 1
一、社会心理的内涵 1
二、社会心理的特征 3
三、社会心理现象 5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6
一、众说纷纭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6
二、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0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2
一、社会心理学的一般方法 13
二、专门方法 14
三、具体方法 15
第四节 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18
一、研究社会心理学对于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8
二、研究社会心理学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9
三、研究社会心理学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
四、研究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1
五、研究社会心理学对于做好其他工作的意义 22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24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4
一、社会心理学在哲学中的孕育 24
二、描述性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28
三、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31
第二节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状况 33
一、美国的社会心理学 33
二、日本的社会心理学 35
三、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 37
第三节 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状况 39
一、解放前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初步发展 39
二、50—70年代我国社会心理学境况 42
三、我国社会心理学近况 43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主体与社会心理 45
第一节 社会环境与社会环境理论 45
一、社会环境的实质 45
二、两种社会环境理论 48
第二节 经济、政治、文化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50
一、经济环境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50
二、政治环境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52
三、文化环境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56
第三节 主体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61
一、个体人格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62
二、社会性格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64
三、民族性格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65
第四章 个体社会化 68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68
一、社会化的概念 68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69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71
一、社会教化 71
二、个体内化 77
第五章 社会认知 80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80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80
二、社会认知的特点 81
三、社会认知的范围 84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层次和途径 86
一、外显行为认知 86
二、推论与社会认知 88
三、对心理状态的判断 91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93
一、社会文化与社会认知 93
二、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参照 95
三、情境与社会认知 97
第六章 社会角色 100
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 100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100
二、社会角色的意义 103
第二节 角色扮演 106
一、什么是角色扮演 106
二、影响角色扮演的因素 108
三、如何扮演社会角色 110
第三节 角色冲突 112
一、什么是角色冲突 112
二、角色冲突的种类 113
三、角色冲突的原因 115
四、角色冲突的消除 115
第四节 性别角色 117
一、性别角色差异 117
二、性别角色歧视 119
三、性别角色整合 121
第七章 自我意识 124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124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124
二、自我意识的特征 124
三、自我意识的机能 128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29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 129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132
第三节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133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133
二、自我认知的方式 135
三、自我评价的方法 138
第四节 自我表现 140
一、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140
二、自我表现的方式 143
第八章 社会动机 147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147
一、什么是社会动机 147
二、需要与动机 149
第二节 动机的结构 152
一、什么是动机的结构 152
二、动机的模式 152
三、影响动机的因素 153
第三节 动机性行为 155
一、行为的基本模式 155
二、行为的共同特征 156
三、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56
四、动机对行为的作用 158
第四节 亲和与利他 158
一、亲和动机与行为表现 158
二、利他动机与行为表现 160
第五节 侵犯 164
一、侵犯动机与行为 164
二、侵犯的克服与抑制 166
第九章 成就和挫折心理 169
第一节 成就心理 169
一、成就对人的意义 169
二、成就的有关理论 171
三、成就的心理行为反应 174
第二节 挫折心理 175
一、挫折的不可回避性 176
二、挫折的心理作用 178
三、基本挫折反应 179
第三节 成就感的养成 184
一、成就感的培养原则 185
二、成就感的培养方法 186
第四节 挫折的消除 187
一、心理承受力与挫折 187
二、消除挫折的基本方法 188
第十章 社会态度 190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190
一、什么是社会态度 190
二、社会态度的构成 192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机能 197
一、社会态度的形成 197
二、态度的机能 198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改变 200
一、社会态度转变的理论 200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201
三、改变态度的基本方法 202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 203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203
二、影响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条件和因素 204
第五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 207
一、量表测量 207
二、其他测量 210
第十一章 人际沟通 212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212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212
二、人际沟通的模式 213
三、人际沟通的种类 214
四、人际沟通的意义 216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途径与手段 218
一、人际沟通的途径 218
二、人际沟通的手段 220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 222
一、人际沟通的主、客体 222
二、沟通背景 224
第四节 人际沟通的技巧 225
一、人际沟通的媒介运用技巧 225
二、人际沟通的其他主要技巧 227
第十二章 人际影响 231
第一节 人际影响概述 231
一、什么是人际影响 231
二、人际影响的理论 232
第二节 人际影响的结构 235
一、人际影响的范围 235
二、人际影响的相关因素 236
三、人际影响的主要方式 236
第三节 人际吸引 244
一、人际吸引的内容 245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248
三、人际吸引的增强 251
第四节 人际影响的建立 253
一、人际影响的途径与手段 253
二、不正确人际影响的矫正 256
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 261
第一节 群体概述 261
一、什么是群体 261
二、群体的种类 262
三、群体的功能 265
第二节 群体互动 267
一、群体互动的涵义和一般模式 267
二、群体互动的心理效应 268
三、群体互动律 270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群体凝聚力 273
一、群体规范 273
二、群体凝聚力 276
第四节 群体决策与群体领导 279
一、群体决策 279
二、群体领导 282
第十四章 大众心理现象 287
第一节 什么是大众心理现象 287
一、时尚 287
二、流言 290
三、舆论 293
四、集群行为 295
第二节 大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297
一、群体和个体特征 297
二、个体间的交往 298
三、社会情境 299
四、社会文化 299
第三节 大众心理现象形成的内部机制 300
一、暗示对大众心理现象形成的意义 300
二、模仿对大众心理现象形成的意义 300
三、感染对大众心理现象形成的意义 301
第四节 大众心理现象的控制与调节 302
一、控制和调节的涵义 302
二、控制和调节的具体方法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