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创作新诗 2
1934年 2
冰之歌颂 2
示丐女 3
希望 7
帽子 8
水泡 9
待 10
夜织 12
别 13
雕刻师 14
荒村 15
晚霞里—寄南国的淑银 17
秋 21
十四行 22
古城与我 23
江干私语 24
洞 26
露 27
桃色之怨 28
落叶 29
不速之风 31
南国之云—遥哭先大母 32
致语 35
吊诗人—为朱湘先生逝世周年纪念而作 36
夜的讴歌 38
1935年 40
秋林 40
冬讯 42
泥泞 43
废宅 44
童年的铅华 49
踏雪 51
牧羊女 52
春之话 54
牵牛花 55
墙 57
流水音 58
柳溪—春的怀乡曲 61
纪念诗人方玮德先生 63
深巷 64
无题 65
模糊的倩影 66
石榴花 69
背影—写给SHIANG 70
神女—北平中山公园之夜的一角 71
闺情 72
脚印 74
我所思兮 75
更夫 81
话别 82
扫叶人 83
箫声 84
霞 85
无题 86
不遇 87
送别 89
秋祷(外二章) 91
不眠之夜 95
山径 96
1936年 98
月下 98
除夕 99
遥寄淑子 100
诗二章 102
三月谣 104
忍心之歌 105
旅思 106
肺病女 107
南风 108
行云 109
踟蹰 110
灯及其他 113
病中 115
客舍之夜 116
牧童的惆怅 119
节女墓(外三篇) 120
听琴 125
凉月 126
星星草(五首) 129
人生小唱 134
星星草 136
海 140
夏雨之后 141
无题二章 142
秋天四题 144
我沿山涧以行 149
登长城放歌 150
七夕吟 153
走后 154
失恋者之歌(外一章) 157
情书题辞(外一章) 159
颂歌—唱给一个不很相识的女人听 161
别辞—呈×××女士 162
别前—呈×××女士 163
四年—寄淑银长沙 165
秋日赠远 167
小札 168
孀妇 169
诉 171
闺愁 172
黄昏的眼 173
小唱 174
1937年 176
挥汗吟之什 176
超人之歌(附一篇) 179
夜之湖 183
记忆的苗圃 184
除夕 185
乞丐 186
春殇 187
晓望 188
我的梦 189
爽约 190
失眠 191
探险者 192
有赠 193
菲菲伞 194
古城二章 195
保卫南京 197
1939年 200
战区春晚 200
桂林的山 202
过桂林 203
“支那女儿”——沦陷区传说之一 206
题贵阳忠烈街第八号——赠甘运衡夫妇 208
图云关之下弦夜 209
送征 210
涧之歌 211
1940年 214
烟海—寄流浪者 214
我裸睡在青草地上 216
祖国,是绿色的 219
婴儿的眸子 221
过无名英雄墓 222
给苗女 223
吊古战士 225
万人桥 227
英雄的梦 228
伤兵医院的看护妇 230
秧田剪影 231
骑马者 232
雨忆 233
血衣 234
暴风雨之死 235
寄语 236
狗 237
云 239
流萤小赞 240
诞辰自贺 241
河及其他 242
雨天 243
偶成—给一个初试戎装的新兵 244
诉 245
题最新抗敌形势图 246
民国诗两首 247
风之歌 250
水天一色 252
致路易士诗笺并序 253
梦着的地带 255
1941年 258
哨兵 258
春思 259
湘桂车中 260
汗之颂歌 262
宣传 265
威胁 266
1942年 268
怀两江 268
山居杂诗 272
楼 274
三月之街 277
1943年 280
? 280
生活 282
声音 283
芭蕉叶 284
小鸟辞 286
都市是死海 290
漓江夜色 294
1944年 296
贵阳的雨天 296
1945年 302
两弯新月—战地情谣试写之一 302
1948年 306
别宴 306
小树 307
家乡来的人 308
翻译新诗 312
青春(译诗,原作者:Scott) 312
记忆之乐(译诗,原作者:More) 313
婴孩(译诗,原作者:Anon) 314
知识之外(译诗,原作者:美国Lee Landon) 315
寂寞之境(译诗,原作者:美国Andrey F.Carpenter) 316
情歌(二首)(译诗,原作者:英国隐名) 317
春醒(译诗,原作者:英国隐名) 319
给D(译诗,原作者:英国拜伦) 320
狄海的沙滩(译诗,原作者:金司来) 321
墓志铭(译诗,原作者:德那蔑尔) 323
秘室(译诗,原作者:G.R.韩米尔顿) 324
贫女(译诗,原作者:E.恩特西尔) 325
美(译诗,原作者:英国John Masefield) 326
我的祖国(译诗,原作者:Thomas Davis) 327
现代诗论 330
诗的读法(《现代》5卷3期,1934年7月) 330
“诗的创作专号”刊首闲话(《北平新报》副刊《半月文艺》第4期,1935年6月15日) 333
诗的“新路”与“胡适之体”(《文化与教育》旬刊第88期,1936年4月30日) 339
小雅诗刊征稿启事(《京报》副刊《飞鸿》第160期,1936年5月14日) 351
诗的创作与欣赏(《文化与教育》旬刊第115期,1937年1月) 353
读《行过之生命》(《新诗》第4期,1937年1月) 364
诗论匡谬(《文化与教育》旬刊第120期,1937年3月) 368
新诗略论(桂林《逸史》半月刊第9期,1940年2月) 384
略论诗的“民族形式”(桂林《诗》第2卷第1期,1940年9月) 389
写诗余论(出处不详) 393
诗的认识与写作—给初学写诗的朋友(出处不详) 405
后记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