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引言 1
第二节 本论题的研究进展 2
一、摹状词理论 2
二、历史因果理论 4
三、意向性理论 8
四、社会实用理论 10
第三节 研究问题 12
一、语言与现实的关系 12
二、专名的意义问题 13
三、语言与认知 13
第四节 研究意义 14
第五节 研究方法 14
第六节 本书的结构 15
第二章 语言、认知与社会建构 17
第一节 引言 17
第二节 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源流 18
一、现代文化中的主客思维 18
二、皮亚杰的主客体建构论 19
三、现代哲学研究中的建构论思想 21
四、知识社会学:后现代的社会建构论 22
五、本书所持的社会建构论观点 23
第三节 社会建构论观照下的语言认知研究 27
一、语言对实在的建构 27
二、语言对人的建构 28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观照下的专名讨论 30
一、涵义 30
二、指称 35
三、专名的意义是认知问题 41
第五节 结语 41
第三章 专名的意义 43
第一节 引言 43
第二节 理论来源 44
一、弗雷格的意义理论 44
二、皮尔士的意义理论 47
第三节 符号、涵义与所指之间的三种关系 49
一、图像关系 49
二、索引关系 51
三、象征关系 52
第四节 专名的指称与涵义 53
一、符号的两种指称 53
二、符号的两种涵义 56
三、图像在间接指称中的作用 57
四、索引在间接指称中的作用 57
第五节 专名的指号过程的改进方案 60
一、实例分析 60
二、改进理论与摹状词理论和因果理论的关系 61
第六节 结语 63
第四章 专名的命名与传递 65
第一节 引言 65
第二节 专名理论中的命名 65
一、古代的命名论 65
二、密尔的命名论 67
三、克里普克的命名论 68
第三节 专名命名的两种形式 68
一、亲知命名 69
二、描述命名 69
第四节 亲知命名的社会建构性质 70
一、非言语策略的社会建构性质 70
二、言语策略的社会建构性质 77
三、“这”、“那”的社会建构性质 79
第五节 描述命名的社会建构性质 81
第六节 描述命名与虚构专名 82
一、虚构专名的相关讨论 83
二、社会建构论视角下虚构人名的指称和涵义 84
第七节 专名的传递与指称的转移 85
一、专名传递的两种形式 85
二、专名传递中的指称转移 86
三、说话者指称与语义性指称 87
第八节 结语 92
第五章 社会建构论对语言认知研究的启示 95
第一节 引言 95
第二节 经验在语言认知研究中的作用和性质 96
一、语言是天赋的还是经验的:相关历史讨论 96
二、乔姆斯基的理论 98
三、认知语言学 102
四、韩礼德的理论 104
第三节 社会建构论的启示 106
一、认知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区别与联系 106
二、社会建构论的启示 108
三、图式是心理建构和社会建构的结合 109
第四节 实例分析:复合空间理论 111
一、复合空间理论概述 111
二、概念合成过程的社会建构性质 113
第五节 结语 114
第六章 结论 115
第一节 从社会建构论角度研究专名的价值 115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 118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120
参考文献 123
术语索引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