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1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5
三、文献述评 14
四、研究框架 39
五、研究方法 41
第一章 清代之前的师承概述 43
第一节 儒家师道的兴起 43
第二节 察举制下的师承 50
第三节 科举制确立后的师承 57
小结 70
第二章 清代科举人物的受业师 71
第一节 广义和狭义的受业师 71
第二节 受业师中的“庭训” 83
第三节 不同“功名”的受业师 120
第四节 受业师中的族亲成员 145
小结 163
第三章 清代科举人物的肄业师 165
第一节 广义和狭义的肄业师 165
第二节 肄业师中的官学教师 175
第三节 肄业师中的书院教师 185
小结 204
第四章 清代科举人物的受知师 206
第一节 广义和狭义的受知师 206
第二节 科举考试中的受知师 221
第三节 学业考查中的受知师 264
小结 281
第五章 师承对举业成功的影响 283
第一节 师承对乡会试中式年龄的影响 283
第二节 师承对科举考试成绩的影响 295
第三节 会试中式者与非会试中式者的师承比较 309
小结 316
第六章 师承视角的“科举流动”分析 318
第一节 不同科举流动观的分歧 318
第二节 科举流动的文化资本 329
第三节 科举流动的社会资本 345
第四节 科举流动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355
小结 371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373
附录 381
参考文献 387
后记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