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篇 2
第一章低碳发展概述 2
第一节 低碳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
一、低碳发展的内涵 2
二、低碳发展的特征 3
三、低碳发展的相关概念 5
第二节 低碳发展的历程 7
一、理论探索阶段 7
二、实践起步阶段 8
三、实质推进阶段 9
第三节 国际低碳发展现状 11
一、美国低碳发展现状 11
二、日本低碳发展现状 12
三、欧洲低碳发展现状 14
第四节 中国低碳发展现状 16
一、中国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 16
二、中国低碳发展的现状概况 17
三、中国低碳发展的前景 20
四、中国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 21
五、中国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4
第五节 碳排放趋势分析的研究方法概述 26
一、定性研究方法 26
二、定量研究方法 27
第六节小结 30
第二篇 方法篇 32
第二章低碳发展方案的编制实施程序方法 32
第一节选择可行的减碳目标 33
一、确定合适的目标类型 33
二、设置合理的目标值 35
第二节 制定低碳发展方案 36
一、低碳发展方案的内容框架 37
二、初选低碳发展的行动路径 37
三、确定低碳发展的行动路径 39
第三节 实施低碳发展方案 40
一、把低碳发展方案分解为短期行动计划 40
二、明确实施主体和责任 41
第四节 监测和评估修改 41
一、建立相互补充的监测评估体系 42
二、选择合理的监测评估指标 42
三、选择恰当的监测评估时机 43
四、公布和应用监测评估结果 43
第五节 小结 43
第三章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44
第一节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内容 44
第二节 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 46
第三节 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的边界 49
一、电力消费的间接排放 49
二、移动源的温室气体排放 50
第四节 小结 52
第四章编制低碳发展方案的区域差异分析 53
第一节 我国主要功能区域编制低碳发展方案的比较 53
一、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特点和低碳发展方案导向 54
二、中部地区发展特点和低碳发展方案导向 55
三、东北地区发展特点和低碳发展方案导向 56
四、西部地区发展特点和低碳发展方案导向 58
第二节 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编制低碳发展方案导向 59
一、城市化地区的发展方向和低碳发展方案导向 60
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方向和低碳发展方案导向 64
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低碳发展方案导向 66
四、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编制低碳发展方案导向 68
第三节 小结 69
第三篇 部门篇 71
第五章工业部门低碳发展 71
第一节 工业部门发展及碳排放现状 71
一、我国工业部门发展情况 71
二、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情况 73
第二节 工业低碳发展的基本途径 75
一、优化三大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 76
二、提高工业生产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79
三、促进工业用能结构“低碳化、清洁化” 81
第三节 促进工业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 83
一、加强节能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83
二、合理分解节能减排目标责任,改进监督考核机制 84
三、完善经济激励措施,增强企业节能的内在动力机制 85
四、健全和完善法律和标准体系 87
五、加强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管理服务 88
第四节 小结 90
第六章能源供应部门低碳发展 91
第一节 能源部门碳排放概况分析 91
一、能源部门碳排放的来源 91
二、主要国家能源部门碳排放现状 93
三、我国能源部门碳排放的主要特点 94
第二节 能源供给低碳化的途径 96
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96
二、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100
三、优化化石能源供给结构 101
四、开发和推广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技术 104
五、发展安全智能的电力系统 106
第三节 小结 107
第七章建筑部门低碳发展 110
第一节 我国建筑部门碳排放概况 110
一、我国建筑部门碳排放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110
二、我国建筑部门碳排放现状 112
三、我国建筑部门碳排放特点 113
第二节 降低建筑部门碳排放的途径 120
一、合理控制建设规模 120
二、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 121
三、引导节约的建筑用能方式 128
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129
第三节 建筑部门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 130
一、加强组织领导 131
二、明确目标责任 131
三、健全法律法规 131
四、完善标准体系 131
五、加快技术研发 132
六、发展关联产业 132
七、实施经济激励 132
八、增强基础能力 132
九、强化监督管理 133
十、深入宣传教育 133
第四节 小结 133
第八章交通运输部门低碳发展 137
第一节 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概况 137
一、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的来源 138
二、我国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现状 142
三、我国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的问题 145
第二节 交通运输部门低碳化的途径 147
一、完善交通网络服务,提供节能高效的运力供给 147
二、加强科技研发,提高各类运输工具的能效 150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154
四、构建紧凑城市空间,加强土地利用整合 155
五、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157
六、完善法律法规,鼓励绿色出行 159
七、难点和未来突破方向 160
第三节 不同等级城市交通低碳化发展的重点措施 162
一、市辖区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 162
二、市辖区人口在100~300万之间的城市 163
三、市辖区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 164
第四节 小结 165
第九章农业部门低碳发展 166
第一节 农业部门碳排放概况 166
一、农业部门碳排放的来源 167
二、我国农业部门碳排放现状 169
三、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特点 170
第二节 农业部门低碳化途径 172
一、提高种植业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172
二、改进养殖业动物粪便处理和营养管理 175
三、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 176
四、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178
五、其他措施 180
第三节 小结 181
第十章土地利用和林业低碳发展 182
第一节 土地利用和林业碳排放概况 182
一、土地利用和林业碳排放的影响 183
二、我国土地利用和林业低碳发展情况 186
第二节 土地利用和林业低碳化途径 190
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 190
二、实施重点林业工程,扩大森林面积 196
三、加强森林管护,减少森林碳排放 197
四、推进清洁发展机制(CDM)碳汇造林项目实施 197
第三节小结 198
第四篇 政策篇 200
第十一章实施低碳发展方案的政策保障体系 200
第一节理顺管理体制 200
一、建立低碳发展方案编制的组织领导机构 200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201
三、构建跨地区协作协调机制 201
第二节 拓宽资金渠道 202
一、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投入责任 202
二、积极探索多渠道市场融资途径 202
第三节 建设人才队伍 203
一、建立人才选拔机制 203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204
三、积极引进人才 204
第四节 加强政策扶持 204
一、产业政策 204
二、价格政策 205
三、土地政策 205
四、财税政策 206
五、金融政策 207
第五节 强化技术支撑 209
一、建立技术标准体系 209
二、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技术服务体系 209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10
第六节 建立监管机制 210
一、建立地方行政首长减排绩效考核制度 210
二、严格项目管理 211
三、加强基础信息统计监测 211
四、引入公众监督机制 212
五、建立反馈与调整机制 212
第七节小结 213
第五篇 案例篇 215
案例1:低碳发展方案的国际案例 215
美国 215
第一节 美国低碳城市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215
一、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215
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216
三、依托项目带动减排 216
四、公众环保意识增强 216
第二节 美国城市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 216
一、颁布联邦能源政策法案 217
二、强令提高燃料使用效率 217
三、增加生物燃料产量 217
四、提高电器节能标准 218
五、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218
欧盟 218
第一节 欧盟低碳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218
一、提出发展战略与路线图 219
二、倡导“模式”输出 219
第二节 欧盟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 220
一、通过立法,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 220
二、实施低碳战略,促进经济模式成功转型 220
三、运用财税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220
四、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形成新的经济竞争力 221
日本 221
第一节 日本低碳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221
一、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221
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222
第二节 日本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 222
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222
二、“碳足迹”标示制度 222
三、补助金制度 223
四、“领跑者”制度 223
五、节能标别制度 223
案例2:低碳发展方案的国内案例 224
特大城市:重庆 224
第一节 重庆市低碳发展的行动及成效 224
一、编制低碳发展专项规划 224
二、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224
三、积极发展绿色低碳能源 225
四、加快低碳产业发展 225
五、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 225
六、积极推进重点领域节能 226
七、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 226
八、推进“森林重庆”建设 226
九、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工作 226
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27
十一、积极开展低碳国际合作 227
十二、强化公众低碳发展意识 228
第二节 重庆市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28
一、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持续强化 228
二、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 228
三、低碳发展的技术支撑不足 229
四、通过节能实现碳减排的潜力逐步削减 229
第三节 重庆市低碳发展的保障措施 229
一、理清总体思路,有序推进低碳建设 229
二、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230
三、继续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230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 231
五、加快推进“森林重庆”建设 231
六、加大低碳试点资金投入 231
七、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231
八、加强低碳发展基础信息统计监测 232
九、深化内外合作交流 232
十、加强低碳发展宣传教育 232
老工业基地:辽宁省 233
第一节 辽宁省低碳试点工作的成效 233
一、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 233
二、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新进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 233
三、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得到有效控制 234
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 234
五、生态建设取得新成绩,增强了森林碳汇能力 234
六、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取得新进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效明显 235
第二节 辽宁省低碳试点经验 235
一、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试点工作 235
二、加强试点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235
三、统筹谋划低碳发展,科学制定试点方案 236
四、精心部署先行先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36
五、安排省级财政补助,积极推进低碳项目建设 236
六、集中全省相关力量,抓紧编制省级排放清单 237
七、强化业务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工作能力 237
第三节 辽宁省低碳建设的政策保障 237
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好统筹协调 237
二、强化规划引导,明确目标责任 238
三、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制度保障 238
四、建立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加强考核监督 238
五、完善相关政策,增强投入保障能力 238
六、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239
七、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低碳省建设 239
附录Ⅰ:名词解释 240
附录Ⅱ:实施低碳发展方案的政策保障体系的调查问卷 250
参考文献 254
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