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大学与选择 1
上篇 大学教育理念的选择 8
第一章 大学教育的目的:社会为本还是个人为本 8
第一节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界限 8
第二节 历史上的高等教育目的:社会本位占主导 12
第三节 社会本位的原因: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 18
第四节 选择个人本位的理由 20
第五节 实施个人本位的原则 23
第二章 大学教育的属性:“别人的教育”还是“自己的教育” 29
第一节 “别人的教育” 29
第二节 “自己的教育” 40
第三节 变“别人的教育”为“自己的教育” 63
第三章 大学教师的追求:做学官还是做学者 70
第一节 大学里的官与师 70
第二节 学官与学者的职业差异 82
第三节 做学官与做学者宜分二途 87
中篇 大学培养模式的选择 96
第四章 大学的中心:教学还是科研 96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本质 97
第二节 教学与科研的功能 101
第三节 教学为中心的理论与后果 107
第四节 科研为中心的历史经验 117
第五节 科研为中心的实施路径 121
第五章 大学重心所寄:专精还是通博 133
第一节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 133
第二节 专业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140
第三节 通识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150
第四节 选择通识为本的理由 161
第五节 实现通识为本的途径 177
第六章 大学生的目标:学会考试还是学会学习 183
第一节 考试与学会考试 183
第二节 学习与学会学习 203
第三节 变学会考试为学会学习 218
下篇 大学运行机制的选择 239
第七章 大学的所有制:公立还是私立 239
第一节 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 239
第二节 公立与私立的先后、主辅 252
第三节 体制转型的理论支撑与路径选择 262
第八章 大学的发展方式:趋同还是求异 272
第一节 模式与特色 272
第二节 为何趋同 282
第三节 摆脱趋同 286
第九章 大学的发展过程:行政化还是学术化 295
第一节 大学行政化 295
第二节 行政化的后果 308
第三节 行政化的原因 313
第四节 回归学术化 324
第十章 大学的管理方法:竞争还是协调 324
第一节 竞争与协调 334
第二节 大学的竞争与协调 347
第三节 协调前提下的竞争 361
参考文献 368
后记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