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对“球形天才”的再思考——新世纪看郭沫若评价与研究的新空间 1
第一章 郭沫若创造力的背景 14
第一节 地域文化与郭沫若的创造性家族文化基因 14
第二节 “偶像崇拜者”与“偶像破坏者”——少年经历与郭沫若性格特征的二维性 18
第三节 “奔马”与“河豚”——郭沫若的“天才情结” 23
第二章 郭沫若与创造社的创造型生态环境 30
第一节 创造社的创造型生态机制 30
第二节 创造社“异军突起”的再思考 40
第三节 期刊与创作——创造社期刊与郭沫若早期的文学创作 50
第四节 前期创造社的文化市场意识 64
第三章 郭沫若的认知结构与创造性思维方式 74
第一节 “返祖”情结与当代意识——郭沫若的背反性认知结构 74
第二节 郭沫若“泛神”的艺术思维方式 81
第三节 中介与选择——苏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与郭沫若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86
第四节 鲁迅、郭沫若对比——由进化论与泛神论看“五四”新文学革命中的两种思维倾向 97
第四章 郭沫若前期艺术创造高峰——《女神》 107
第一节 终结与开端——《女神》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107
第二节 《女神》初版本与泰东图书局 111
第三节 互渗与消融——《女神》文本结构的重新解读 121
第四节 思维方式的革命——《女神》对中国新文学的深远影响 130
第五节 《凤凰涅槃》——解读《女神》的关键词 132
第五章 郭沫若的史学成就及史学研究中的创造性 139
第一节 郭沫若站在中国史学的转折点上 139
第二节 今文经学传统与郭沫若的学术研究的创造性 154
第三节 原型与理论——郭沫若古代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 157
第四节 考古研究中的认知与元认知 162
第六章 郭沫若后期艺术创造高峰——历史剧 168
第一节 诗、史结合中的创造性转换——从古诗今译到翻译历史 168
第二节 仪式——探查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视角 174
第三节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的艺术构思 181
第四节 郭沫若历史剧戏剧性的创造原理 185
结语 “凤凰涅槃”——郭沫若创造力衰退现象分析 189
主要参考书目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