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层序地层、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如凯,郭宏莉,高志勇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6061842
  • 页数:3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包括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层序地层划分与层序格架建立、沉积特征与砂体展布、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阶段划分、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模式、储集性与储层质量主控因素、储层综合评价与有利储层分布等。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层划分 1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与构造特征 1

一、区域地质 1

二、南北分带 4

三、东西分段 5

四、上下分层 5

第二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 5

一、三叠系 6

二、侏罗系 8

三、白垩系 9

四、古近系 11

五、新近系 15

第二章 层序地层格架 19

第一节 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 19

一、层序界面级别划分 19

二、三叠系—新近系层序界面特征与识别标志 19

第二节 层序地层划分 25

一、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25

二、三叠系层序地层 26

三、侏罗系层序地层 27

四、白垩系层序地层 29

五、古近系层序地层 31

六、新近系吉迪克组层序地层 32

第三节 体系域划分 32

一、洪泛面(湖泛面或海泛面)的成因类型和级别划分 32

二、体系域划分 42

第三章 沉积物源分析 44

第一节 物源区分析方法 44

第二节 三叠系—侏罗系物源体系 45

一、重矿物组成 45

二、碎屑组分特征 47

三、物源构造属性分析 49

第三节 白垩系—古近系物源体系 49

一、重矿物特征 49

二、碎屑组分 59

三、地球化学属性 61

四、物源区分析 69

第四节 新近系物源体系 85

一、重矿物组成特征及物源意义 85

二、碎屑组分及其物源意义 87

第四章 沉积体系与储集体特征 89

第一节 沉积背景 89

第二节 沉积体系 89

一、冲积扇沉积体系 90

二、终端扇沉积体系 91

三、河流沉积体系 94

四、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 94

五、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96

六、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98

七、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99

八、湖泊沉积体系 100

九、海滩、潮坪-潟湖沉积体系 101

第三节 三叠系沉积体系 102

一、岩相组合 103

二、沉积相模式 104

第四节 侏罗系沉积体系与储集体特征 105

一、沉积相鉴别标志 106

二、沉积相垂向演化 108

三、东部地区下侏罗统沉积相展布与储集体发育特点 109

第五节 白垩系沉积体系与储集体特征 117

一、沉积相研究现状 117

二、等时地层格架下沉积相的变化特征 119

三、地层与沉积砂体分布特征 127

四、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141

五、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沉积演化与沉积相分布特征 147

第六节 古近系沉积体系与储集体特征 150

一、沉积相研究现状 150

二、等时地层格架下沉积相变化特征 150

三、沉积相平面展布与沉积演化 152

四、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沉积演化与沉积相分布特征 162

第七节 新近系沉积体系与储集体特征 163

一、岩相组合类型 163

二、吉迪克组岩相组合与沉积相演化 165

三、康村-库车组岩相组合与沉积相演化 175

第五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与成岩作用 179

第一节 库车坳陷东部地区侏罗系储层岩石学特征与成岩作用 179

一、下侏罗统储层岩石学特征 179

二、下侏罗统储层自生矿物与粘土矿物 180

三、下侏罗统成岩环境分析与成岩阶段划分 184

第二节 白垩系储层岩石学特征与成岩作用 193

一、不同构造带岩性及岩石学特征 193

二、不同构造带砂岩中岩屑成分比较 197

三、成岩演化序列与成岩阶段划分 199

第三节 古近系和新近系储层岩石学特征与成岩作用 207

一、岩性与岩石类型特征 207

二、自生矿物与粘土矿物 215

三、古近系成岩相划分及分布 219

四、储层成岩演化与成岩阶段划分 221

第六章 储层储集性与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控制因素 227

第一节 库车坳陷东部地区下侏罗统储层储集性 227

一、储层孔隙类型与演化 227

二、储层物性特征 228

三、压汞曲线特征 234

四、环境扫描电镜图像分析 238

五、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侏罗系裂缝特征与分布 239

第二节 白垩系储层的储集性与分布特征 248

第三节 古近系和新近系储层孔隙类型与储集性 250

一、储层孔隙类型与演化 250

二、不同井区储层分布特征 252

三、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 259

四、孔隙结构特征及非均质性 259

第四节 储层质量控制因素 261

一、沉积相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261

二、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造成原始孔隙度损失 274

三、溶蚀作用与构造应力作用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279

四、异常压力的发育对储层的影响 286

第七章 储层综合评价 295

第一节 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295

第二节 三叠系—侏罗系储层综合评价 296

一、三叠系储层 296

二、侏罗系储层 297

第三节 白垩系—古近系储层综合评价 304

一、白垩系储层 304

二、古近系储层 317

三、储层综合评价 328

第四节 新近系储层综合评价 333

一、储层横向对比 333

二、储层综合评价 333

第五节 有利储盖组合及分布 337

一、三叠系储盖组合 337

二、侏罗系储盖组合 338

三、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古近系储盖组合 339

四、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古近系储盖组合 339

五、古近系储盖组合 340

六、新近系吉迪克组储盖组合 342

第八章 储层有机包裹体含油气性分析 343

第一节 侏罗系储层有机包裹体含油气性分析 343

一、有机包裹体特征 343

二、储层的含油性 350

第二节 古近系和新近系储层有机包裹体含油气性分析 353

一、有机包裹体特征 353

二、储层的含油性 354

参考文献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