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圣人境界的差异 1
二程论“天理”的客观性 1
二程论志于义理 2
程颐论学与思 3
二程努力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5
程颐批评张良无行 6
程颐分析“利”字 7
程颐论专心致志学习的重要 8
程颐评孔子的“性相近” 8
程颐“今不如昔”的感慨 9
二程评论人物各有千秋 10
程颐论“以官为业”的私意 10
二程评邵尧夫 11
二程品评人物 12
二程论孔孟之分 13
二程论天下之势 13
程颐从宏观到微观的辩证思维 14
二程论敬与中及义 15
程颐评论伯夷的得失 16
程颐破除迷信的精神 17
程颐的“成人”标准 18
人的言动的合理性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18
程颐批评王安石“不识道字” 19
程颐批评王安石不知事君道理 19
程颐合药济人的生活细节 20
程颐论理、性、命、气等 21
程颐论心 22
程颐的民主思想 22
程颐坚信万事万物都“有这道理” 23
程颐对张良的理解 24
程颐对韩愈的批评 24
程颐对文中子的批评 25
程颐批评范尧夫的一次过失 26
程颐令人景仰的独立人格 26
程颐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力 27
程颐当年没有正式的人事档案 28
程颐为诸葛亮辩护 28
程颐说“权”字 29
程颐评价历史人物有时会求全责备 30
朱熹的日常生活风度表现之一——酒醉吟诵,刚严有余 30
朱熹之“怨”深矣 32
朱熹对女子心情的理解 33
朱熹对“民怨之极”的理解 34
朱熹无意中流露的圣人情怀 35
朱子对渊明的兴趣说明了什么 35
朱熹对盗贼的理解一例 36
朱熹表扬佛学好的一面 37
从爱好音乐看朱熹的开放心态 38
朱熹内心世界的具体表现 39
天地生物之仁心 40
人格独立,方能为善 41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要教人做人 42
为善是人应该做的事,不必自寻虚荣 43
天下为公,抓住根本 44
人要效法天地之心——有好生之德 45
朱熹关于义利关系的论述 46
德无浅深,位有高下 47
进德修业与修辞立其诚 48
大德之君,厚德载物 50
关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51
见险而能止与上下顺 52
以刚遇险,不能冲动 53
广义的权力结构关系 54
小人也可能革面做好人 55
君子小人只是个正不正 56
“谦”的实质含义是平等 57
天道本身治乱循环不能全美 57
善恶均由积累而成 58
圣人天地之心无时不见 59
“邪心”的两种含义和标准 60
合理得中超越形式上的《大过》《小过》 61
从感应的规律性看历史上的一治一乱 62
无独必有对,就是“感应之理” 63
朱熹心目中的宰相 64
常,不是机械的一定不变 65
关于“自胜者为强”的含义 66
圣人取象,不曾确指 67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68
人生事业的先后缓急之序 69
朱熹对苏氏父子《易》学欣赏一例 70
以天下之心为心则易简 71
“易简”与“深”、“几”的关系 72
朱熹关于“太极”的看法 73
语言文字的局限性 74
“变通”的人生哲学 75
有位底无德,有德底无位 76
“天下何思何虑”的含义 77
凡事“就几微处理会” 78
“权”是隐然做底物事 79
“贵而无位、高而无民”的角色定位 79
攻克险阻,必须讲究方法 80
朱熹与爱因斯坦一样喜欢用形象来思考 81
赞扬东坡的《书解》 82
中国皇室成员庶民化的速度较快 83
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落到实处很难 84
朱熹对现实人性的失望 85
朱熹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86
古之圣贤,敬畏天命 89
“德无常师”与“善无常主”的含义 90
“德惟一”,就是文武之道 91
朱熹注意到物理概念的包容性 92
“皇极”的理论意义 93
圣贤层次不一,可以各正性命 94
圣人的缺陷——没有完美的人生 95
天地间事物的综合平衡 96
朱熹强调“中须以正为先” 97
分析“中无不正,正未必中” 97
《易》学最难 98
只有做好事才可言吉凶,做坏事必凶无疑 100
以静制动就是以理制事 101
“会”——事之合聚交加难分别处 101
《易》与理、象、数的关系 102
起数必须待其“动” 103
自然界的缺陷——乾坤一气运于无心 104
危险的名利之地 105
一切事在人为——从老虎与人的关系说起 106
秦桧的话有没有道理 107
“小人”是值得研究的 108
圣与道是一回事吗 109
“仁”也要防止走过头 110
天理与审美 111
审美眼光不能强求,扎实工夫可以追求 112
朱熹对老子之术的矛盾心理 112
朱熹对理学发展的看法之一 113
“渐渐疏散”的病态 114
“戒慎恐惧”的含义是什么 115
朱熹“学贵适用”的思想 116
朱熹谈怎样读好书 117
朱熹谈读书要纯一仔细 118
朱子的读书体会——贵自得而去鄙俗 119
朱子谈读书体会——抓住关键、著实体察 120
随处体认天理,鬼神必赐以和平之福 121
鬼神之功用妙用——事物之理而已 122
朱熹论圣贤之道 123
时运人心非一日可变——此理甚明 124
循天理之正,重实事求是 125
朱熹认为圣人之法也有弊端——必须因时而变 126
朱熹在危难时刻坚持真理 127
坚持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129
音乐与时代兴衰 130
为什么粪船亦插德寿宫的旗子 131
衰乱之态,亡国之兆 132
从时文的衰气看时代的没落 133
从科举文字看时代的衰落 134
朱熹对科举时文的批判 135
朱熹论儒、释、道三教证明他对现实的儒教很不满意 136
一个文臣武臣都爱钱的社会 138
一个“不敢言是非”的朝廷 139
对历史人物时代的看法 140
走群众路线,严惩邪恶 141
朱熹对他那个时代的士大夫很失望——气数衰削 142
朱熹痛心于官吏士人寡廉鲜耻、违反法律原则 143
朱熹谈用人之道 144
“得人”者得天下 145
教化与人才的转变工作 147
积德从善,任人唯贤 148
朱熹对专制主义不满的一个实例 149
朱熹尽用君子尽去小人的理想政治 150
朱熹对诸葛武侯的向往 151
朱熹对秦桧的看法 151
朱熹对苏氏父子及秦黄等人的批评 153
朱熹批评范仲淹、苏氏父子 155
朱熹谈皇帝的缺陷 156
朱熹的政治观念:有德者治理天下 157
《关雎》一诗文理深奥 158
《诗》之“发乎情”的艺术特性 160
《诗》是理念的形象显现 161
人生社会有不容恰当选择自己道路的时候 162
粗底圣人之徒与读书识文理的盗贼之徒 163
“祸福无不自求之”的含义 164
文王“至德”的含义是什么 165
朱熹学术批评的矛盾现象 166
《诗》是古之乐,如今之歌曲 167
朱熹对程先生的批评也说明了朱子的学风 168
《诗》并非全是“止乎礼义” 169
朱熹论《诗》之比兴兼用 170
《诗》之“意思”与义理相通 171
《诗》不可“说得密” 172
《诗》是形象的人生辩证法 173
风俗之变必由上而及下 174
论《诗序》得失——是便道是,不是便道不是 175
朱熹论《诗》之音韵 178
朱熹论《诗》的艺术特征 179
朱熹谈欣赏《诗》的方法 180
《诗》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趣味 180
读《诗》必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 182
朱熹的《诗》学批评 184
本书参考书目 188
后记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