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永贵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15849
  • 页数:4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3篇、10章组成,通过实现“三个紧密结合”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问题。本书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为依据,围绕意识形态主线,以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考察和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时代价值,全面探讨和分析了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实践探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性,从战略高度对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重大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对推进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前言 1

上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3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时代价值 3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条件 3

(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 8

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18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科学阐释 18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 21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的精辟论证 25

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点和时代价值 31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点 31

(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地位 37

(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现实意义 40

第二章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44

一、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4

(一)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 44

(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51

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56

(一)列宁对意识形态的形成及概念的新阐释 56

(二)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 60

(三)列宁的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66

(四)列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思考 71

三、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 82

(一)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地位 82

(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价值 92

第三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98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条件和发展脉络 98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99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发展脉络 106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109

(一)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 109

(二)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思想 112

(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 114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评析 123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历史地位 123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127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启示 129

中篇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与实践 139

第四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战略意义 139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39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 139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萌发 143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完善 144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47

(一)真理检验标准之辩:开启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征程 147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内核:四项基本原则处于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核心 150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载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承载意识形态建设重任 152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目的:服务于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 154

(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检验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适用于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评价 155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鲜明特点和历史地位 156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鲜明特点 157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161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实践成效及启示 166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实践成效 166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重要启示 171

第五章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实践成效 178

一、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现实背景和发展脉络 178

(一)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179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 182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87

(一)以突出意识形态工作战略地位为基点,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价值 188

(二)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建设内涵 191

(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 196

(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开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境界 200

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 203

(一)坚持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相结合,把握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 204

(二)坚持“破”与“立”相结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05

(三)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结合,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凝聚力和有效性 206

(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牢固把握社会主义形态建设的领导权 207

四、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其实践成效 208

(一)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 209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成效 210

第六章 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实践探索 215

一、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产生及形成 215

(一)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16

(二)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形成的过程 219

二、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222

(一)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223

(二)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遵循的原则 225

(三)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形式 228

三、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特征及价值取向 241

(一)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 242

(二)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价值取向 245

四、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 249

(一)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理论贡献 249

(二)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实践意义 252

下篇 新形势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创新 259

第七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和实践要求 259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要求 259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彰显全球化视野和世界眼光 260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264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努力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27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形态创新 27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开辟“中国道路” 27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创立“理论体系” 27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建立和完善“制度” 282

三、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机制 286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286

(二)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 289

(三)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机制 294

第八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与实现机制 298

一、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98

(一)经典作家关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必然性 299

(二)经典作家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303

(三)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现实启示 308

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挑战 312

(一)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312

(二)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挑战 317

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对策 320

(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320

(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324

第九章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管理的现代际遇与实践创新 330

一、意识形态管理及其时代价值 330

(一)意识形态管理的相关理论阐释 330

(二)新时期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的时代价值 336

二、新时期推进意识形态科学管理的现实挑战 340

(一)管理主体落后的管理理念束缚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 340

(二)管理客体的显性流变加大了意识形态管理的难度 341

(三)管理环体的新变化呼唤意识形态管理创新 344

(四)管理方法陈旧危及意识形态管理的合法性和效益的提高 346

三、推进意识形态管理科学化的战略思路 349

(一)解放思想、张弛有度,创新意识形态管理主体理念 350

(二)分清主次、与时俱进,全面把握意识形态管理客体 355

(三)把握大局,追随潮流,调控意识形态管理环体的影响力 359

(四)科学统筹,创新方法,形成意识形态管理强大合力 362

第十章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维护与路径选择 365

一、新时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时代特征与挑战 365

(一)新时期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局势日趋复杂 366

(二)意识形态安全维护面临的主要时代特征:全球化与信息化 367

(三)新时期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369

二、新时期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重点领域 375

(一)积极应对全球化 375

(二)合理应对信息化 379

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途径 384

(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384

(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389

参考文献 396

索引 414

后记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