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1
论说上 1
新民说 1
第一节 叙论 1
第二节 论新民为今日第一急务 1
第三节 释新民之义 5
第四节 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取法之所宜 6
第五节 论公德 10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 14
第七节 论进取冒险 20
第八节 论权利思想 27
第九节 论自由 35
卷二 45
论说中 45
新民说 45
等十节 论自治 45
第十一节 论进步 49
第十二节 论自尊 61
第十三节 论合群 68
第十四节 论生利分利 72
卷三 87
论说下 87
新民议 87
叙论 89
禁早婚议 89
释革 95
论学生公愤事 99
敬吿留学生诸君 102
敬吿同业诸君 106
敬吿当道者 110
学说上 119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 119
绪言 120
上篇 倍根实验派之学说 120
下篇 笛卞儿怀疑派之学说 126
合论 127
天演学初祖违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 129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 134
卷四 145
学说中 145
民约论钜子卢梭学案 145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 157
绪论及小传 159
边沁之伦理 159
边沁之政法论 165
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 172
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 179
卷五 188
学说下 188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 188
发端 188
第一章 本论之界说及其叙目 192
第二章 上古生计学 194
第三章 中古生计学 197
第四章 十六世纪生计学 199
第五章 重商主义 201
等六章 十七世纪生计学 206
第七章 十八世纪上半期生计学 208
第八章 重农主义 209
第九章 斯密亚丹学说 212
格致沿革考略 221
导言 221
第一节 上古格致学史 222
第二节 中古格致学史 224
第三节 近古格致学史 229
卷六 232
时局 232
论民族 232
政治上 232
论民族争竞之大势 232
论立法权 255
第一节 论立法部之不可缺 255
第二节 论立法行政分权之理 257
第三节 论立法权之所属 259
论政府与民人之权限 260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264
政治学学理摭言 273
君主无责任义 273
最大多数最大幸福义 277
卷七 280
政治下 280
论专制政礼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 280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 290
绪论 290
第一章 论政体之种类及各国政体变迁之大势 291
第二章 封建制度之渐革 295
第三章 附论中国封建之制与欧洲日本比较 300
第四章 贵族政治之消灭 301
卷八 312
历史 312
新史学 312
第一章 中国史界革命案 312
第二章 史学之界说 317
第三章 论正统 321
第四章 历史与人种之关系 326
第五章 论书法 334
第六章 论纪年 338
斯巴达小志 340
发端 340
第一节 斯巴达立国起源 341
第二节 来喀瓦士之立法 342
第三节 斯巴达之政体 343
第四节 斯巴达民族之阶级 345
第五节 斯巴达之国民教育 347
第六节 斯巴达行政琐记 350
第七节 来喀尼士以后斯巴达之国势 351
第八节 斯巴达之缺点 353
结论 355
雅典小志 356
发端 356
第一节 雅典立国起源 357
第二节 王政之废止 357
第三节 由一人政体进为寡人政体 358
第四节 平民与贵族之争 359
第五节 大哲梭伦之出 361
卷九 362
历史下 362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362
发端 362
第一节 三杰以前意大利之形势及三杰之幼年 363
第二节 玛志尼剏立少年意大利及上书撒的尼亚主 365
第三节 加富尔之躬耕 370
第四节 玛志尼加里波的之亡命 372
第五节 南美洲之加里波的 374
第六节 革命前之形势 376
第七节 千八百四十八年之革命 378
第八节 罗马共和国之建设及其灭亡 379
第九节 革命后之形势 382
第十节 撒的尼亚新王之贤明及加富尔之入相 383
第十一节 加富尔改革内政 384
第十二节 加富尔外交政策第一叚 385
第十三节 加富尔外交政策第二叚 387
第十四节 加富尔外交政策第三段 389
第十五节 意奥开战之准备 391
第十六节 意奥战争及加富尔之辞职 393
第十七节 加里波的之辞职 395
第十八节 加富尔之再相与北意大利之统一 396
第十九节 当时南意大利之形势 398
第二十节 加里波的戡定南意大利 399
第廿一节 南北意大利之合倂 400
第廿二节 第一国会 402
第廿三节 加富尔之长逝及其未竟之志 403
第廿四节 加里波的之下狱及游英国 405
第廿五节 加里波的再入罗马及再败再被逮 407
第廿六节 意大利定鼎罗马大一统成 409
结论 410
卷十 414
传记 414
匈加利爱国者噶苏传 414
发端 414
第一节 匈加利之国体及其历史 415
第二节 噶苏士之家世及其幼年时代 416
第三节 噶苏士未出以前匈加利之形势及其前辈 417
第四节 议员之噶苏及其手写报纸 419
第五节 狱中之噶苏士 420
第六节 出狱后之五年间 422
第七节 菩黎士堡之国会 423
第八节 匈国之内乱及其原因 426
第九节 匈奥开战及匈加利独立 429
第十节 布打城之克复及两雄冲突 432
第十一节 灭噶亡苏士辞职及匈加利 434
第十二节 利噶之苏前士途之末路及匈加 435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 437
张博望班定远合传 437
第一节 世界史上之人物 449
第二节 西汉时代黄族之实力及匈奴之强盛 450
第三节 张博望之略传 451
第四节 当时西域之形势 452
第五节 张博望所通西域诸国 452
第六节 张博望功业之关系 454
第七节 班定远之出现及其时势 455
第八节 班定远所定西域诸国 456
第九节 班定远功业之结果 459
第十节 结论 460
卷十一 464
地理 464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464
亚洲地理大势论 470
中国地理大势论 478
欧洲地理大势论 500
卷十二 505
教育 505
论教育当定宗旨 505
教育政第私议 509
教育次序议第一 510
教育经费议第二 513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516
学术 520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520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525
第一章 总论 526
第二章 胚胎时代 529
卷十三 535
学术下 535
全盛时代 535
第三章 全盛时代 535
第四章 儒学统一时代 560
第五章 老学时代 577
第六章 佛学时代 581
泰西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595
第一章 总论希腊学术 595
第二章 希腊哲学胚胎时代 596
宗教 600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600
绪论 601
第一 论教非人力所能保 601
第二 论孔教之性质与群教不同 602
第三 论今后宗教势力衰颓之徵 603
第四 论法律上信教自由之理 604
第五 论保教之说束缚国民思想 604
第六 论保教之说有妨外交 606
第七 论孔教无可亡之理 606
第八 论当探群教之所长以光大孔教 607
结论 608
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 608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613
卷十四 620
广诗中八贤歌 620
游春杂感 620
读陆放翁集 620
自题新中国未来记 621
题东欧女豪杰代羽衣女士 621
爱国歌四章 621
贺新郎 622
刼灰梦传奇 622
楔子一出独啸 622
新罗马传奇 624
楔子一出 624
第一出 会议 627
第二出 初革 630
第三出 党狱 633
第四出 侠感 638
第五出 吊古 640
第六出 铸党 643
侠情记传奇 646
第一出 纬忧 646
诗话 648
卷十五 678
谈丛 678
小慧解颐录 683
尺素 687
问答 704
卷十六 723
短评 723
东籍月旦 771
附译件 772
加藤博士天则百话 772
西村博士自识录 772
卷十七 797
敬吿我国民 797
新民说 801
论毅力 801
论私德 808
一 国家有机体说 834
二 论国民与民族之差别及其关系 835
三 论民主政治之本相及其价值 840
四 论主权 848
五 论国家之目的 846
卷十八 831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 831
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 850
发端及其略传 851
学界上康德之位置 852
康德之检点学派 853
论纯智 854
论道学为哲学之本 857
论自由与道德法律之关系 863
卷十九 868
论俄罗斯虚无党 868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 878
二十四纪之巨灵 托竦斯 888
一 发端 888
二 托竦斯发生之原因 888
三 托竦斯之意义及其沿革 891
四 托竦斯独盛于美国之原因 897
五 托竦斯之利 898
六 托竦斯之弊 904
七 托竦斯与庸率之关系 906
八 国家对于托竦斯之政策 909
九 托竦斯与帝国主义之关系 911
十 结论 912
卷二十 913
明季第一重要人物 袁崇焕传 913
第一节 发端 913
第二节 袁督师之时代 913
第三节 代袁督师之履历及监军时 918
第四节 袁督师之守甯远 919
第五节 袁督师之初督师 920
第六节 捷袁督师之和议及甯锦之 921
第七节 袁督师之再督师 923
第八节 袁督师之杀毛文龙 925
第九节 袁督师之冤狱 926
第十节 袁督师死后之东北边事 929
第十一节 结论 931
饮冰室自由书 932
希望与失望 932
国民之自杀 932
成败 933
答飞生 934
答和事人 938
记斯宾塞论日本宪法语 940
饮冰室读书记 942
读读通监论 942
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 946
中国之社会主义 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