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特种工程新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业清主编;崔江余,费慧慧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12151677
  • 页数:5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建筑特种工程新技术系列丛书”的第一册,是综述性的,介绍新技术的概念、基本内容和方法的入门式的技术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述、移位工程、纠倾工程、增层工程、改造加固工程、灾损处理工程、托换工程、工程治沙新技术和服役结构可靠性分析等内容。另附1张光碟。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人员使用,并可供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第1章 概述 1

1.1 建筑特种工程新技术的发展 1

1.2 我国建筑业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1

1.2.1 建筑物平均使用寿命只有25~30年,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建筑物短命的国家 2

1.2.2 高层建筑发展过快,已超过世界高层建筑的1/3 4

1.2.3 盲目投资,建设大量无人或少人居住的空城(鬼城) 6

1.2.4 大量挥金,建造豪华建筑、“山寨建筑”成风 8

1.2.5 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建筑物灾损处理量大面广 8

1.2.6 高层建筑火灾损失惨重,缺乏有效的防火灭火措施 8

1.2.7 高房价和房地产的泡沫经济,后果严重 11

1.2.8 建筑工程的技术失误,造成很多隐患 12

1.2.9 建筑工程的违法乱纪、违章建筑,后果严重 15

1.2.10“毒地建筑”,后果严重 18

1.2.11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玻璃幕墙建筑”大国,对其灾害防护和监管面临紧迫性、严重性 19

1.2.12 严重地面塌陷,对地下和地上建筑造成严重损坏,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深远 20

1.2.13 正确处理危险建筑或超期服役的老建筑,既有建筑物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22

1.2.14 拆真古迹、建仿古建,逾30城市欲耗巨资重建古城,百姓需世代还债 23

1.2.15 我国既有建筑物的日常维护修缮及定期检查大修工作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25

1.2.16 中国建筑工程领域现代科技水平有待快速提高 26

1.3 建筑特种工程新技术 27

1.3.1 移位工程技术 27

1.3.2 纠倾工程技术 27

1.3.3 增层工程技术 28

1.3.4 改造加固工程技术 29

1.3.5 灾损处理工程技术 29

1.3.6 托换工程技术 30

1.4 本学科的展望 31

第2章 建筑物移位技术 33

2.1 概论 33

2.1.1 移位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 33

2.1.2 国内外移位技术发展现状 34

2.1.3 建筑物移位技术的发展方向 43

2.2 移位工程设计 44

2.2.1 检测鉴定、加固与荷载取值 44

2.2.2 托换结构设计 46

2.2.3 轨道结构及地基基础设计 55

2.2.4 水平移位牵引系统的设计 57

2.2.5 竖向移位设计 62

2.2.6 拖车移位设计 63

2.2.7 连接设计 63

2.3 移位工程施工 64

2.3.1 轨道结构体系施工 65

2.3.2 托换结构体系施工 67

2.3.3 截断施工 69

2.3.4 水平移位施工 69

2.3.5 竖向移位施工 70

2.3.6 拖车移位施工 71

2.3.7 就位连接施工 71

2.3.8 施工监测 72

2.4 移位工程设备与控制系统 74

2.4.1 动力设备 75

2.4.2 动力的施加方式 77

2.4.3 行走机构及控制系统 79

第3章 建筑物纠倾技术 84

3.1 建筑物纠倾技术发展简介 84

3.1.1 建筑物纠倾技术现状与进展 84

3.1.2 建筑物纠倾技术相关规定 85

3.1.3 建筑物纠倾技术相关规范 86

3.2 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89

3.2.1 建设规划中的问题 89

3.2.2 场地勘察中的问题 90

3.2.3 建筑设计中的问题 91

3.2.4 建筑施工中的问题 95

3.2.5 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96

3.2.6 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97

3.2.7 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98

3.2.8 其他原因 99

3.2.9 建筑物倾斜实例分析 99

3.3 建筑物纠倾工程设计与计算简介 104

3.3.1 建筑物纠倾工程设计准备工作 104

3.3.2 建筑物纠倾工程设计原则 104

3.3.3 建筑物纠倾工程设计步骤 105

3.3.4 建筑物纠倾工程设计文件 105

3.3.5 建筑物纠倾工程设计计算内容 105

3.3.6 建筑物纠倾迫降量或抬升量计算 106

3.3.7 建筑物纠倾工程地基承载力验算 107

3.3.8 建筑物迫降纠倾法设计要点 108

3.3.9 结构抬升纠倾法设计要点 109

3.4 建筑物纠倾方法简介 110

3.4.1 建筑物纠倾方法分类 110

3.4.2 建筑物纠倾方法选择 111

3.4.3 浅层掏挖纠倾法 112

3.4.4 地基应力解除纠倾法 115

3.4.5 辐射井射水纠倾法 117

3.4.6 浸水纠倾法 118

3.4.7 降水纠倾法 119

3.4.8 桩顶卸载纠倾法 120

3.4.9 桩身卸载纠倾法 122

3.4.10 负摩擦力纠倾法 123

3.4.11 坑式静压桩顶升纠倾法 124

3.4.12 锚杆静压桩抬升纠倾法 125

3.4.13 托梁顶升纠倾法 126

3.4.14 地基抬升纠倾法 128

3.4.15 辅助纠倾法 129

3.4.16 综合纠倾法 134

3.5 古建筑物纠倾技术简介 136

3.5.1 古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与判断 137

3.5.2 古建筑物加固纠倾方法 140

3.5.3 古建筑物加固纠倾设计与计算 141

3.5.4 古建筑物纠倾施工 143

3.6 建筑物纠倾工程实例简介 145

第4章 建筑物增层技术 159

4.1 既有房屋增层改造的意义 159

4.2 房屋增层技术研究现状 161

4.3 既有建筑增层改造的方法 163

4.3.1 直接增层法 163

4.3.2 外套增层法 165

4.4 房屋增层改造后的“设计使用年限”问题 169

4.5 增层工程的地基与基础 170

4.5.1 概述 170

4.5.2 既有建筑物地基的检验与评价 172

4.5.3 增层工程地基基础计算与设计 174

4.5.4 增层工程的基础加固 176

4.5.5 增层工程的地基加固 183

4.6 增层改造工程施工 192

4.6.1 增层改造工程施工的一般原则 192

4.6.2 增层改造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193

4.6.3 增层改造施工的安全措施 193

4.6.4 增层改造施工对原建筑物的防护措施 194

4.6.5 增层改造施工用材料 194

4.6.6 增层改造工程中常用的施工方法 202

4.6.7 增层工程中地基基础加固处理方法 211

第5章 建筑物加固改造技术 214

5.1 建筑物加固改造概况 214

5.1.1 建筑物加固改造的需求及工作流程 214

5.1.2 鉴定与加固改造的相关标准 214

5.2 检测与鉴定 215

5.2.1 既有建筑物改造加固前的检测与鉴定 215

5.2.2 使用条件环境和结构现状调查与抽样检测 218

5.2.3 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检测 220

5.2.4 砌体结构工程现场检测 223

5.2.5 钢结构工程现场检测 227

5.2.6 木结构工程现场检测 230

5.2.7 既有建(构)筑物改造加固前的安全鉴定 233

5.2.8 既有建筑的抗震鉴定 238

5.3 基本规定及加固材料 248

5.3.1 基本规定 248

5.3.2 加固材料 252

5.4 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技术 256

5.4.1 托梁拔柱技术 257

5.4.2 楼板、剪力墙开洞技术 257

5.4.3 结构构件的加固改造技术 259

5.4.4 基础的加固改造技术 260

5.4.5 混凝土结构各种加固方法 261

5.5 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技术 271

5.5.1 概述 271

5.5.2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272

5.5.3 多层砖房抗震加固技术 274

5.5.4 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加固技术 281

5.6 后锚固技术 286

5.6.1 后锚固连接的组成 286

5.6.2 锚栓的性能 288

5.6.3 后锚固技术的相关规范 289

5.7 质量控制与验收 290

5.7.1 基本要求 290

5.7.2 加固改造工程质量控制 292

5.7.3 建筑结构改造与加固工程质量检验 293

5.7.4 加固改造工程质量验收 293

第6章 灾损建(构)筑物处理技术 295

6.1 灾损建(构)筑物处理的基本要求 295

6.1.1 灾损建(构)筑物评估、鉴定加固原则 295

6.1.2 灾损建(构)筑物修复鉴定、加固的抗灾设防目标 296

6.1.3 灾损建(构)筑物灾害调查与检测鉴定 297

6.1.4 灾损建(构)筑物结构加固与处理设计 298

6.1.5 灾损建(构)筑物加固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 299

6.1.6 灾损建(构)筑物防治若干问题的探讨 299

6.2 地震灾损处理 300

6.2.1 地震对建(构)筑物的损害 300

6.2.2 震损建筑物的调查、检测与鉴定 306

6.2.3 震损建筑物处理 317

6.2.4 震损构筑物处理 319

6.3 冰雪灾损处理 330

6.3.1 冰雪灾害对建(构)筑物的损害 330

6.3.2 冰雪灾损调查与检测 331

6.3.3 冰雪灾损建(构)筑物处理 335

6.3.4 加固施工与质量控制 342

6.4 洪水灾损处理 344

6.4.1 洪水灾害对建(构)筑物的损害 344

6.4.2 建(构)筑物洪水灾损鉴定 350

6.4.3 建(构)筑物洪水灾损处理 354

6.4.4 道路洪水灾损处理 357

6.5 风沙灾害防治及灾损处理 359

6.5.1 风沙灾害 359

6.5.2 风沙灾损检测与鉴定 360

6.5.3 风沙灾害的预防 360

6.5.4 风沙灾损处理 364

6.6 滑坡、崩塌及泥石流预防和灾损处理 365

6.6.1 滑坡对建(构)筑物的损害 365

6.6.2 滑坡、泥石流及沉陷灾损调查与检测 367

6.6.3 预防和治理滑坡 368

6.6.4 崩塌灾害 369

6.6.5 泥石流的灾损及预防 375

6.7 火灾灾损处理 377

6.7.1 火灾对建(构)筑物的损害 377

6.7.2 火灾灾损调查、检测与鉴定 378

6.7.3 火灾灾损处理 386

第7章 建筑工程托换技术 397

7.1 托换技术发展背景和意义 397

7.1.1 城市发展综合症的治理 397

7.1.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399

7.1.3 既有建筑物和文物的保护 400

7.1.4 地下工程建设中的事故处理 401

7.1.5 既有桥梁改造顶升 406

7.1.6 地下水变化引起既有建筑物破坏的处理 407

7.1.7 地下旧巷道、岩溶土洞引起建筑物破坏的处理 408

7.1.8 自然灾害导致建筑物破坏的处理 408

7.2 托换技术发展现状和应用范围 410

7.2.1 托换技术发展现状 410

7.2.2 托换技术的应用范围 412

7.3 托换技术分类 413

7.3.1 托换技术 413

7.3.2 建筑结构托换 414

7.3.3 地基基础托换 419

7.3.4 城市隧道托换技术 426

7.3.5 桥梁托换技术 439

7.4 各种结构形式托换技术 445

7.4.1 混凝土结构的托换技术 445

7.4.2 砌体结构的托换技术 454

7.4.3 钢结构的托换技术 461

7.4.4 木结构的托换技术 462

7.5 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估 463

7.5.1 风险管理与流程 465

7.5.2 周边环境调查及分区 465

7.5.3 环境影响风险分级 467

7.5.4 环境现状检测与评估 469

7.5.5 环境保护专项设计与工程措施 470

7.5.6 施工过程环境风险现场监控 470

7.6 托换工程监测技术 471

7.6.1 监测的必要性和意义 471

7.6.2 工程监测系统概况 471

7.6.3 监测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473

7.6.4 监测方案设计 475

7.6.5 沉降监测 477

7.6.6 裂缝监测 479

7.6.7 力监测 479

7.6.8 位移监测 480

7.6.9 自动实时监测 480

7.6.10 监测资料与监测报告 482

7.7 托换施工的基本要求及程序 484

7.7.1 建筑物托换的基本要求 484

7.7.2 托换工程应注意的问题 486

7.7.3 托换施工一般步骤及方法 487

7.8 托换工程实例简介 487

7.9 托换技术的发展前景 492

第8章 工程治沙新技术 496

8.1 我国沙漠化、荒漠化的严重性 496

8.2 荒漠、沙漠治理的正确道路 498

8.3 治沙方法 498

8.3.1 荒漠、沙漠治理方法的分类 498

8.3.2 工程治沙法 499

第9章 服役结构可靠度分析 508

9.1 概述 508

9.1.1 研究服役结构可靠度理论的意义 508

9.1.2 可靠性基本概念 509

9.2 可靠性的基本原理 509

9.2.1 不同阶段的结构可靠度 509

9.2.2 服役结构荷载概率模型 511

9.2.3 服役结构抗力概率模型 513

9.2.4 服役结构动态可靠度 519

9.3 建筑工程改造的结构可靠性及实例 520

9.3.1 服役结构强度经时分析 520

9.3.2 服役构件抗力统计参数 521

9.3.3 动态可靠度计算 523

9.3.4 服役结构刚度经时分析 523

9.3.5 工程实例 524

9.4 桥梁工程改造的结构可靠性及实例 528

9.4.1 桥梁顶升后可靠度评估及寿命预测 528

9.4.2 桥梁顶升工程的墩柱可靠性分析 539

后记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