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1
第一节 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战略思考 1
第二节 海水鱼类养殖在碳汇渔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海洋鱼类生理到考古发现 8
第三节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14
第四节 底栖微藻—刺参碳汇生物链对健康养殖的意义和作用 21
第五节 海水贝类养殖产量与碳汇量动态变化关系研究 26
第六节 我国水产拮抗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30
第七节 鱼类补偿生长的研究进展 36
第八节 大型海藻种质保存的研究进展 42
第九节 水体悬浮物的生态损害分析与研究展望 46
第十节 微生态制剂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现状、问题和展望 51
第十一节 多环芳烃对水生动物抗氧化酶的影响、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 54
第十二节 舟山海水养殖业风险因素分析研究 57
第十一三节 湛江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及持续发展问题 61
第二章 遗传、育种及基础生物学 67
第一节 牙鲆主要经济性状的骨骼分析及其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研究 67
第二节 松江鲈鱼野生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和SCAR标记的转化 73
第三节 Ulva属绿藻的ITS区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80
第四节 罗氏沼虾SSR标记再开发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87
第五节 育珠贝和小片贝对马氏珠母贝珍珠颜色的影响分析 96
第六节 中华绒螯蟹延伸因子EF-1δ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 99
第七节 牙鲆生长抑素细胞的定位及其基因表达的分析 106
第八节 曼氏无针乌贼β-肌动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与序列分析 111
第九节 牙鲆肝脏抗菌肽-2的基因序列和表达分析 118
第十节 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 124
第十一节 威海荣成海区鹿角菜野生群体RAPD分析 131
第十二节 大黄鱼亲子鉴定及亲本繁殖贡献率分析 136
第十三节 马氏珠母贝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其遗传特性分析 142
第十四节用AFLP方法筛选中华绒螯蟹性别相关标记 148
第十五节 星斑川鲽与鲆鲽鱼杂交的初步研究 154
第十六节 大弹涂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系统进化分析 157
第十七节 厚壳贻贝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166
第十八节 牙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 - 1 cDNA全长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73
第十九节 文蛤红壳色选育子代2种壳色群体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比较 182
第二十节 红壳色文蛤F1代养殖群体多样性分析 186
第二十一节 长蛸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191
第二十二节 浙江四地桃花水母的rDNA - ITS序列分析 197
第二十三节 不同培养基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 204
第二十四节 栉江珧微卫星标记开发与筛选研究 210
第三章 生殖调控与苗种培育 220
第一节 七带石斑鱼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220
第二节 几种小丑鱼人工繁育初步研究 225
第三节 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233
第四节 绿鳍马面鲀早期发育的初步研究 245
第五节 条石鲷幼鱼的代谢率、排泄率及窒息点研究 250
第六节 Ca2+ 、Mg2+、盐度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及虾体风味的影响 255
第七节 饥饿胁迫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影响 263
第八节 刺参优质苗种繁育及大规格苗种技术研究 271
第九节 吕四渔场海区大竹蛏的繁育与生长 274
第十节 缢蛏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报告 283
第十一节 古蚶的生物学特性及工厂化育苗技术 287
第十二节 坛紫菜“申福1号”和“申福2号”的中试研究 292
第十三节 鼠尾藻切段离体培养、营养繁殖初步研究 296
第十四节 利用地下海水进行鼠尾藻幼苗培育初步研究 304
第四章 健康养殖技术与模式 308
第一节 我国滩涂养殖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308
第二节 野生花鳗种驯化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311
第三节 循环海水养鱼系统中pH调节技术研究 313
第四节 温度对羊栖菜生长的影响 318
第五节 文蛤红壳色选育子代形态分化及养殖效果比较 324
第六节 五种微藻及其密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332
第七节Ca 2+ 、 Mg2+、盐度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及风味的影响 340
第八节 朝鲜的大菱鲆引进和养殖 348
第五章 营养、代谢与消化生理 351
第一节 海参饲料的研究与发展 351
第二节 饥饿与再投喂及投喂频率对条石鲷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54
第三节 不同盐度时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血清渗透压、离子水平及鳃酶活性的变化 363
第四节 饥饿胁迫对银鲳幼鱼侧囊组织学的影响 367
第五节 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大菱鲆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 374
第六节 规格和饵料对中华绒螯蟹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 382
第七节 马氏珠母贝代谢产物对羊栖菜生长的影响 387
第八节 冻藏过程中金枪鱼的质构和生化特性的研究 395
第九节 两种常见海水鱼高温贮存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和生物胺含量变化 400
第十节 低温条件下花蛤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摄食率和同化率的研究 406
第十一节 缺铁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血液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10
第十二节 贝类组织及细胞水平Ca 2+代谢差异分析 418
第十三节 舟山海域3种鱼类热值及含水量的研究 426
第十四节 镉对鱼肾的影响、机理及防治 430
第十五节 汞对水生动物酶活性影响与机理研究的进展 435
第十六节 日本鬼鲉幼体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438
第十七节 台湾锯齿藻藻红蛋白提取纯化的初步研究 442
第十八节 不同对虾中多酚氧化酶的提取比较及在虾体分布研究 447
第六章 疾病预防、控制与免疫 454
第一节 枯草芽孢杆菌胞外产物对病原弧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454
第二节 我国渔药剂型使用现状及其在渔药安全使用技术中的价值 463
第三节 抗大田软海绵酸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特性分析 468
第四节 抗微囊藻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分析鉴定 472
第五节 感染溶藻弧菌对日本?血清免疫相关酶活性及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79
第六节 养殖区域水体的病原菌检测及防治 485
第七节 哈维氏弧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成膜特性研究 487
第八节 人工感染呼肠孤病毒对拟穴青蟹部分免疫因子的影响 491
第九节 中华绒螯蟹促性腺释放激素类似物的初步分离纯化与免疫鉴定 499
第十节 诺氟沙星在欧洲鳗鲡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504
第十一节“粉玉”体色瓯江彩鲤MHC class Ⅱ 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鱼体抗病力关系的分析 510
第七章 养殖生态与环境 517
第一节 海洋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517
第二节 多种典型环境调控技术在刺参养殖池塘中的应用研究 520
第三节 背角无齿蚌碳收支和氮收支及生长效率的初步研究 524
第四节 螺蠃蜚资源增殖与浒苔绿潮的防治 528
第五节 蜡样芽孢杆菌对养殖池水质净化研究 532
第六节 上海青浦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游憩资源价值评估 536
第七节 可口革囊星虫与其栖息地底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544
第八节3种蔬菜及栽培方式对虾池水体的净化效果 551
第九节 披山岛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特点 556
第十节 贝类生态综合养殖池塘细菌种群多样性研究 564
第十一节 长江口碎波带轮虫群落特征季节变化 570
第十二节 应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评价黄河入海口潮间带环境质量 579
第十三节 温度对循环海水养鱼系统氮磷收支的影响 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