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1
导论 1
第一章 大小品《般若经》的译出——对鸠摩罗什之前旧译的考察 1
第一节 小品《般若经》的译出 2
一、第一个译本:《道行般若经》 2
1.支谶及其译风 2
2.《道行经》的般若思想 4
二、第一个异译本:《大明度无极经》 10
三、其他异译 12
第二节 大品《般若经》的译出 13
一、《放光般若》 14
1.朱士行之西行及《放光经》的译出 14
2.《放光般若》的般若思想 16
二、《光赞般若》 25
1.竺法护及其译籍 25
2.《光赞般若》的思想特色 28
第二章 般若学派 31
第一节 两晋之际的般若学者 31
一、道安和竺法汰 32
1.道安 32
2.竺法汰 37
二、竺法深 38
三、支敏度和竺法蕴 39
1.支敏度 39
2.竺法蕴 39
四、支道林 40
五、于法开、道壹和于道邃 42
1.于法开 43
2.道壹 43
3.于道邃 43
六、其余学者概览 43
七、格义及其超越 44
第二节 六家七宗 47
一、总述 47
二、分述 51
1.本无宗 51
2.本无异宗 56
3.心无宗 57
4.即色宗 59
5.识含宗 63
6.幻化宗 64
7.缘会宗 65
第三章 三论宗的经典依据——以鸠摩罗什译作为核心的宗经宗论 66
第一节 三论宗所依之论 67
一、三论或四论综论 67
二、《中论》 70
三、《百论》 75
四、《十二门论》 78
五、《大智度论》 80
第二节 三论宗所依之经 83
一、新译《大品般若经》 83
二、《法华经》 85
三、《维摩诘经》 87
四、《思益梵天所问经》 90
五、《诸法无行经》 91
六、《佛藏经》 92
第三节 什译之外的三论宗经 93
一、《华严经》 93
二、《大般涅槃经》 96
第四章 关河三论学派 101
第一节 鸠摩罗什的译籍及思想 102
一、罗什的生平 102
二、罗什的译籍及影响 104
三、罗什的中观思想 107
1.空论 108
2.实相论 112
3.法身观 113
4.涅槃观 114
四、关河三论学派 116
1.关河三论学派概述 116
2.姚兴与罗什僧团 118
第二节 关河三论学派北方之流 120
一、北方的关河三论正统 120
二、关河三论北方之流诸僧举要 120
1.僧叡 120
2.昙影 126
第三节 关河三论北方之流的僧肇 127
一、僧肇的生平及作品 128
二、僧肇的中观思想 130
1.对般若学派的批评总结 130
2.中道基本原理:不真空论 131
3.中道论的动静关系观:物不迁论 133
4.中道论的般若观:般若无知论 134
5.中道论的涅槃观:涅槃无名论 135
第四节 关河三论学派南方之流 138
一、三论学向南方的流传 138
二、关河三论南方之流诸僧举要 139
1.道融 139
2.僧导 140
第五节 关河三论南方之流的道生 141
一、道生的生平和著述 142
二、道生的佛学思想略述 145
1.实相义 145
2.二谛义 147
3.佛性义 148
4.阐提成佛义 151
5.涅槃义 152
6.顿悟义 153
7.法身无色论 155
8.佛无净土论 157
9.善不受报论 158
10.应有缘论 159
11.判教观 160
第五章 摄山三论学派——兼述摄山派之外的三论学人 161
第一节 南方的三论学传统 162
一、南方三论学传统概述 162
二、昙济的六家七宗研究 165
三、周颙的《三宗论》 166
1.不空假名 168
2.空假名 169
3.假名空 171
四、萧统的二谛观 173
第二节 摄山三论学派兴起的增上缘 175
一、摄山三论祖庭的建立 176
二、梁武帝的支持 177
第三节 摄山三论学师资 182
一、辽东僧朗 182
1.生平简述 183
2.思想片段 186
二、止观僧诠 187
1.简要生平 188
2.思想片段 189
3.山门传承 190
三、兴皇法朗 193
1.生平 193
2.中道思想 196
3.受业弟子 200
第四节 摄山派之外的三论学 201
一、北方四论学派 201
1.北方四论学派师资举要 201
2.思想片段 203
二、慧达的《肇论》研究 205
第六章 嘉祥三论(上) 211
第一节 吉藏的生平与著述 212
一、生平事迹 212
二、著述 215
第二节 破邪显正论 218
一、破邪和显正 219
二、破邪的方法 220
1.就缘破和对缘破 220
2.四句及其超越 221
三、摧外道 225
1.对于印度外道的批评 225
2.对中土外道的批评 229
四、折毗昙 229
五、排成实 232
六、呵大执 234
1.五时、二谛论 234
2.破五时教 237
3.破二谛义 239
七、显正 241
第三节 判教观 242
一、二藏 243
1.二藏义 243
2.依二藏义论诸经 245
3.二藏义的批判性 246
二、三轮 249
第七章 嘉祥三论(下) 252
第一节 二谛论 253
一、二谛原理概说 254
1.二谛简释 254
2.二谛三节 255
3.二谛与四悉檀 256
二、二谛是教 257
1.境智理教 257
2.二谛是教,不关境理 257
3.理内与理外二谛 259
4.初章和理内理外二谛 260
三、于二谛和教二谛 261
1.于教二谛释义 261
2.于谛得失 263
3.两种于谛 264
4.二于谛设立之目的 265
5.相待与不相待 265
四、四重二谛 266
1.四重二谛释义 267
2.四重二谛的提出原因 268
第二节 中道论 269
一、中道的含义 270
1.释“中” 270
2.因缘和中道义 270
3.理中:三种中 272
4.四重阶级 273
5.教中:四种中 274
6.中假义 275
二、八不中道 276
1.八不在佛法中的地位 276
2.八不对治 277
3.八不的中道意义 278
4.八不和二谛的关系 280
三、二谛中道 280
1.中道是二谛之体 280
2.单句和复句 282
3.二智中道 284
第三节 佛性论 285
一、中道为正因佛性 286
1.佛性理论释异 286
2.非真非俗为正因佛性 287
3.因果平等为正因佛性 288
4.非本非始为正因佛性 289
5.内外有无平等为正因佛性 290
6.草木佛性 291
7.见性和了性 292
二、会教 293
第八章 般若三论发展的多元样态 295
第一节 吉藏时代的三论传人 295
一、智辩系 296
1.慧因 296
2.智闰 297
二、慧布系 297
1.保恭 297
2.慧觉 297
三、法朗系 298
1.慧哲 298
2.智炬 298
3.明法师 299
4.吉藏其他同门 299
四、均正的《四论玄义》 301
1.二谛观 302
2.感应观 303
3.佛性义 304
第二节 三论宗余音 307
一、慧哲系 307
二、智炬系 308
三、明法师系 309
四、旷法师系 311
五、吉藏系 312
1.吉藏门下 312
2.硕法师的三论研究 314
六、元康的《肇论》研究 316
第三节 经论新译 320
一、《般若灯论释》 321
二、玄奘的般若中观类译典 322
1.玄奘及其译籍略说 322
2.《大般若经》 323
3.《广百论》和《广百论释论》 327
4.《大乘掌珍论》 328
第四节 三论与佛教诸宗 329
一、三论宗和天台宗 329
1.三论宗人和天台宗人的交往 329
2.天台宗推崇的般若中观经典 332
3.天台宗的中观思想 334
二、华严宗的三论学 335
1.日照与法藏 336
2.法藏的《十二门论》研究 338
三、三论宗与禅宗 343
1.三论宗人的禅修及与禅僧的交往 343
2.茅山三论和牛头法融 344
3.南禅的中观思想概说 346
第九章 沉寂与复兴理想 348
第一节 宋元时代的《肇论》研究 348
一、净源的华严《肇论》观 349
二、晓月禅师的《夹科肇论序注》 351
三、天台宗遵式的《注肇论疏》 353
四、文才的华严《肇论》观 356
1.《肇论新疏》 357
2.《肇论新疏游刃》 358
第二节 明代的《肇论》研究 359
一、《物不迁论》研究 359
1.镇澄的《物不迁正量论》 359
2.真界的《物不迁论辩解》 362
3.道衡的《物不迁正量证》 363
二、德清的《肇论略注》 364
第三节 经论回传与复兴期望 368
一、杨仁山与三论宗章疏的回传 368
二、三论宗复兴的期望 371
附录 374
一、大事记 374
二、三论师资录 397
三、主要参考文献 403
四、索引 409
1.人名索引 409
2.名词索引 417
后记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