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吴恩主编;皮家胜,王祚桥,蒋文辉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16023285
  • 页数:33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基本依据、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 1

(一)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基本依据 1

(二)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5

(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9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2

(一) 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13

(二) 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 16

(三) 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17

(四) 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0

三、邓小平理论是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 24

(一) 我党对旗帜问题的认识和发展过程 24

(二)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 27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重要意义 29

四、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31

(一) 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31

(二) 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方法 33

第二章 邓小平理论精髓论 39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9

(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9

(二)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43

(三)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思想路线 46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49

(一) 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49

(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54

(三)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57

三、增强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59

(一)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59

(二)坚持走自己的路 60

(三) 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62

(四) 坚持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 6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 67

一、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67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预见与设想 67

(二) 列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69

(三)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70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73

(一) 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两种方法 73

(二)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依据 75

(三) 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内涵 78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 80

(一)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80

(二) 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85

(三)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90

第四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 94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探索 95

(一) 革命导师的探索及其贡献 95

(二)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99

(三) 邓小平的创见与发展 105

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08

(一)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和依据 109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创造性的伟大事业 111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112

(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14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116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116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 118

第五章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 120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120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120

(二) 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123

(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 124

(四)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贡献 12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128

(一) 含义和立论依据 128

(二) 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 13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33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133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6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38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141

(一)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 141

(二) 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 143

(三) 排除“左”和右的思想干扰的强大武器 145

第六章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 147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 148

(一) 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 148

(二) 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现状和特点 152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154

(一)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154

(二)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58

(三) 社会主义改革的条件和步骤 160

三、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 163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63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66

(三)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71

(四) 正确处理改革同发展、稳定的关系 173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17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175

(一) 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176

(二) 邓小平的艰难思索与理论创新 178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意义 18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与作用 187

(一) 市场经济的含义 187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89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 19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96

(一) 构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96

(二) 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198

(三)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199

(四)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200

(五) 加强市场法规建设,形成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201

第八章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 203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203

(一) 发展是硬道理 203

(二) “三步走”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205

(三) 跨世纪宏伟纲领的制定 207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 209

(一) 农业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209

(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11

(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15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221

(一) 努力实现两个“根本转变” 221

(二) 抓住机遇,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222

(三) 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225

第九章 社会主义协调发展论 228

一、社会主义是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社会 228

(一) 社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28

(二)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232

(三)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233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235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235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240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 242

(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244

三、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50

(一) 认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 250

(二)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 253

(三)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254

(四) 精神文明建设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256

第十章 社会主义发展条件论 258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内部条件 258

(一)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59

(二) 建设和改革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 267

(三) 建设和改革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 270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 271

(一) 时代的主题与我国的对外方针 272

(二) 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 275

(三) 坚持对外开放方针,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279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建设力量论 284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 284

(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84

(二) 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287

(三)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89

二、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93

(一) 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293

(二) 党的建设的总目标 295

(三) 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 297

(四)充分发挥党的建设的三大优势 300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303

(一)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303

(二) 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06

(三)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关系 308

(四)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310

第十二章 邓小平祖国统一论 313

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313

(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13

(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18

(三) “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依据 320

(四)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322

二、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325

(一) 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326

(二)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328

(三) 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