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 525
城市改革的关键是增强企业的活力(1984年9月) 525
“两权分离”和“承包制”概念辨析(1987年9月) 534
产权制度和大中型企业的改革(1989年4月) 546
关于公司化(1993年8月) 556
在公司化改制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1995年3月) 567
“新三会”与“老三会”(1995年6月) 573
放开放活小型国有企业(1995年10月) 577
对诸城小企业改革经验的看法(1996年3月) 590
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思路(1997年5月) 596
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几点意见(1998年4月) 612
对经济形势的估量和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的对策建议(1998年7月) 618
中国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方向(2000年1月) 625
我国大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2000年6月) 630
关于企业组织的“多级法人制”(2001年4月) 641
对于国资委成立后国有经济改革的若干建议(2003年7月) 648
深化国企改革需要澄清几个原则问题(2004年10月) 656
如何合理合法地实现国企改制和产权明晰(2007年1月) 660
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不能停步(2011年9月) 663
对陈清泰《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一文的推荐语(2012年6月) 668
第四篇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673
对上海发展战略的几点意见(1984年9月) 673
试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矛盾(1986年11月) 682
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看创新机制(1991年5月) 715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1995年8—12月) 723
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1999年5月) 734
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2000年5月) 744
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004年7月) 754
“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2005年3月) 763
我为什么研究起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来(2005年10月) 767
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2005年10月) 774
建立促进学术繁荣和技术创新的体制——关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若干思考(2006年3月) 805
广东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2008年6月) 816
出口异向战略与粗放增长模式的持续(2008年9月) 837
集中力量解决长期增长中的问题(2010年1月) 85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自身改革更关键(2011年1月) 857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提高服务活动在经济活动总量中的比重(2011年11月) 859
我国城市化面临的效率问题和政策选择(2012年10月) 863
第五篇 宏观经济态势和政策研究 873
当前货币流通形势和对策(1984年12月) 873
经济改革初战阶段的发展方针和宏观控制问题(1985年2月) 884
再论保持经济改革的良好经济环境(1985年4月) 892
论控制需求和改善供给(1986年3月) 909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讨论情况的汇报(1987年4月) 917
控制需求,疏导货币,改革价格(1988年4月) 924
国民经济的困境和出路(1990年9月) 930
切实推进改革,才能保证稳定增长(1993年4月) 950
论通货膨胀政策之不可行和根本出路在于落实各项改革措施(1994年3月) 955
何处寻求“大智慧”(1994年6月) 960
激活供给方采用“向供给方面倾斜”的政策治理通货紧缩(1999年6月) 967
互联网:要发展还是要泡沫(2000年3月) 971
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展望(2003年12月) 975
对做好宏观调控的建议(2004年5月) 988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2004年12月) 991
增长模式与资本市场(2008年9月) 994
金融海啸和中国经济(2008年12月) 998
对如何走出宏观经济政策两难困境的思考(2010年8月) 1005
“十二五”中国宏观经济态势和展望(2011年5月)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