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荆楚大地上的一家人 1
远走他乡的祖父 1
定居沪上 3
和睦的大家庭 4
第二章 辗转的童年 8
战火中的幼年 8
就读蔡高小学 9
回到上海 10
在洋泾中学成长 11
第三章 在解放军大熔炉里成长 13
“参干”与步兵学校 14
空军第五预科总队和第九航校 20
空军第十师的5年 25
第四章 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哈军工5年 44
第五章 广泛涉猎,基层工作18年 54
到所后的第一项任务 54
歼9飞机的方案研究 58
垂直起降飞机与4号连队 63
既从事科研管理,又执著于专业技术研究 68
在基层历练与歼13研制 71
第六章 主动控制技术(ACT)预研 78
第三代战斗机的主要技术特征 78
“幻影”2000飞机引出的军方需求 80
关于ACT项目 82
纵轴模拟式电传操纵系统 87
纵轴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 94
歼8Ⅱ三轴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验证机计划 106
第七章 随政治风云起落的“八二工程”——掌握综合航电系统设计技术 126
“八二工程”背景 126
寻求对外技术合作 127
选定美国与国内正式立项 129
国内对工程的准备 131
正式签订合同 133
招标样机运抵美国 134
第一次招标评审会 135
选定格鲁门公司 139
制造与交付试飞样机 140
第一支技术支援小组 141
合作戛然而止 158
主要收获 161
第八章 “八三工程”——歼8Ⅲ飞机的研制 165
立项前后 165
歼8Ⅲ飞机的研制任务 170
如何实现“争三保四”首飞 174
歼8Ⅲ01架实现“争三”首飞 178
综合火控系统的研制和歼8Ⅲ03架的“保四”首飞 186
从“八三工程”转到“十一号工程” 195
第九章 歼8系列飞机研制 198
歼8Ⅱ飞机的副总师 198
沈飞公司科研副总经理 198
面临任务的思考 200
带好团队 203
决策与攻关 205
关于歼8Ⅲ飞机的后话 218
第十章 抓住机遇,实现我国重型战斗机的跨越式发展——“十一号工程” 221
工程背景 221
长达两年多的对俄谈判 224
“十一号工程”的使命 235
打通生产线,按生产许可证生产出合格的歼11飞机 236
通过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实现国产化——歼11×飞机的研制 245
本章结束语 256
第十一章 携手同行 257
相识是机缘 257
携手同行,共同奋斗 260
呕心沥血,为航空事业拼搏 264
为人处世的师表 269
第十二章 余热仍炽 273
无人作战飞机系统研究 274
培养博士生 278
为知识工程添砖加瓦 281
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委员 282
第四代战斗机大迎角气动力与飞行控制技术研究 285
咨询与评审工作 289
感悟与寄语 291
第十三章 李明印象 293
我所接触到的李明院士 294
与李明院士共事的日子 298
与李明共事的日子 302
我所了解的李总 304
在李明总师领导下工作的点滴回忆 309
我的导师李明院士 316
写一些我个人对李总的感触 318
我的导师李明 319
严谨治学 诲人不倦——记导师李明院士 320
李明是我们姐弟七人的榜样 323
附表 328
附表1 328
附表2 329
后记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