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第二章 病原学 11
第一节 汉坦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12
第二节 汉坦病毒的一般生物学和理化特性 13
第三节 汉坦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特性 16
第四节 汉坦病毒的蛋白及其特性 18
第五节 汉坦病毒的形态及形态发生学 22
第六节 汉坦病毒的复制 25
第七节 病毒的进化与变异 29
第三章 流行病学 34
第一节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34
第二节 传播途径 48
第三节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52
第四节 地理分布 56
第五节 疫源地和疫区类型 63
第六节 流行特征 65
第七节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73
第四章 发病机制和病理 87
第一节 发病机制 87
第二节 病理变化 123
第三节 病理生理 136
第五章 临床表现 173
第一节 潜伏期和前驱症状 173
第二节 主要临床表现与病程经过 173
第三节 病程各期的临床表现 174
第四节 临床定度和分型 186
第五节 多系统受累和病后残余损害 193
第六章 实验室检查 206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206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 210
第三节 骨髓象检查 212
第四节 血液生物化学检查 213
第五节 出、凝血机制检查 215
第六节 免疫功能检查 219
第七节 肝功能检查 223
第八节 心电图检查 224
第九节 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及血浆渗透压的改变 226
第十节 内分泌功能检查 228
第十一节 血气和酸碱分析 236
第十二节 其他检查 254
第七章 实验诊断和实验研究相关技术 259
第一节 常用实验器材的准备 259
第二节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61
第三节 血清学检测技术 264
第四节 汉坦病毒基因检测 295
第五节 抗体的基因工程及其研究技术 308
第六节 细胞免疫及其测定 326
第七节 常用动物实验 334
第八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39
第九节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 343
第八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358
第一节 早期特征性临床表现 358
第二节 早期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359
第三节 特殊临床表现 360
第四节 鉴别诊断 362
第九章 治疗与监护 374
第一节 发热期的治疗 374
第二节 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 383
第三节 少尿期的治疗 410
第四节 多尿期的治疗 426
第五节 恢复期的治疗 427
第六节 血液净化治疗 428
第七节 重症监测 453
第八节 护理 463
附录: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2006年) 473
第十章 并发症的诊治 484
第一节 出血 484
第二节 继发感染 488
第三节 肺部并发症 491
第四节 心脏并发症 505
第五节 神经系统并发症 510
第六节 自发性肾破裂 519
第七节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高血糖)昏迷 524
第八节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526
第九节 垂体性尿崩症 530
第十一章 中医诊断与治疗 533
第一节 病名及病属 533
第二节 病因病机 534
第三节 辨证诊断 537
第四节 中医治法 540
第五节 中药针剂的应用经验 549
第十二章 预防 554
第一节 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 554
第二节 宿主动物及其防制 568
第三节 螨类媒介及其防制 578
第四节 一般性防护 588
第五节 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590
第十三章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612
附录一 世界汉坦病毒自然感染脊椎动物种类及其分布 627
附录二 汉坦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的网站 658
附录三 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660
附录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669
附录五 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 683
附录六 中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原则 702
附录七 英汉词汇和缩略语 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