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本理论 4
第一节 公共服务的理论源流 4
一、公共服务概念的基本确立 4
二、公共服务理论的成熟发展 5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重大转向 6
第二节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 9
一、公共服务的公共属性 9
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 11
三、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分类 14
第三节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16
一、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传输覆盖体系 16
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容提供体系 17
三、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体系 17
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评估监管体系 18
五、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法规保障体系 19
第二章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历史 21
第一节 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的起源 21
一、英国公共广播电视的首创 21
二、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分立 25
第二节 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的模式 27
一、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的传统体制模式 27
二、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的内容提供模式 30
三、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的资金来源模式 34
第三节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发展 37
一、中国广播电视的“公共性” 37
二、公共广播电视的中国生存 40
第三章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础:传输覆盖 44
第一节 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状况 44
一、无线传输覆盖 45
二、有线传输覆盖 48
第二节 广播电视重点工程建设 49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49
二、广播电视西新工程 52
第三节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传播体系构建 54
一、构建多元覆盖的工程基础 54
二、构建多元覆盖的全媒体网 55
三、构建多元覆盖的主导体系 58
第四章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核心:内容 63
第一节 我国公共广播电视节目设置状况 63
一、全国广播频率分布 63
二、全国电视频道分布 70
三、全国广播栏目构成 76
四、全国电视栏目构成 83
第二节 我国公共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情况 88
一、公共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类型失衡 89
二、公共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地域性失衡 91
三、公共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语种失衡 93
第三节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节目的强化 94
一、强化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价值 95
二、强化频率(道)的公共服务定位 96
三、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栏目设置的均衡 97
第五章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重点:农村 99
第一节 公共服务视野下的农村广播电视关注 100
一、城乡之间广播电视传播的差异 100
二、农村之间广播电视传播的差别 101
三、农民频率(道)节目内容的缺失 102
四、国家“两大工程”的战略推进 110
第二节 农村广播电视的接触与需求调查 112
一、农村广播电视接触与使用的总体情况 113
二、东、中、西部农村广播电视接触与需求的比较 124
三、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个案调查 131
第三节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提升 138
一、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提升 138
二、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节目的创新 141
三、农村基层广播电视机构的管理强化 146
第六章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制:分营 148
第一节 西方广播电视分营体制 148
一、分营体制的理念和法理依据 148
二、西方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模式 152
第二节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制的建构 165
一、我国广播电视体制发展的阶段 166
二、我国现行广播电视体制的弊端 172
三、我国广播电视二元体制建构 178
第三节 多元化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财政体制 183
一、西方公共广播电视收入模式 184
二、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多元化财政体制的建构 192
第四节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运作机制 202
一、西方公共服务理念的三次转型 202
二、公共服务的三种提供模式 204
三、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提供模式 208
第七章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管理:规制 213
第一节 法规管理 213
一、西方国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法规 213
二、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规制的改革 221
第二节 供给管理 229
一、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的原则 230
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选择 232
三、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 236
第三节 评估管理 239
一、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评估的意义 239
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评估的理论前提 241
三、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243
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评估的程序 253
第八章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创新 255
第一节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 255
一、我国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 256
二、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范畴 258
第二节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模式的建构 260
一、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的类型 260
二、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模式的选择 263
第三节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268
一、体制创新: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分营 268
二、财政创新:政府主导、多元支持 269
三、供给创新:多元机制、多元供给 271
四、服务创新:均衡发展、均等服务 273
五、载体创新:新兴媒体补充、公共传播加强 274
参考文献 278
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