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秘、神奇、令人神往的军校 1
第一节 神秘、神奇的军校 2
第二节 美丽的哈尔滨 迷人的哈军工 4
第二章 在领袖们的厚爱下诞生 9
第一节 初出国门,小米加步枪撞上了高技术 9
第二节 毛主席亲自点将,陈赓出任哈军工院长 11
第三节 周总理亲自协调,众领导慷慨支持陈赓 17
第四节 经费叫紧,陈赓再次晋见毛主席 22
第五节 军委例会,一篮子解决问题 25
第三章 陈赓院长在教员和学员中 28
第一节 陈赓院长的音容 29
第二节 礼贤下士 尊师重教 32
第三节 陈赓院长在学员中 51
第四节 和苏联顾问在一起工作 58
第四章 未加冕的科学教育顾问张述祖先生 62
第一节 寻求科学救国梦 63
第二节 在兵工大学的日子里 63
第三节 组建华东军事研究室 64
第四节 举荐人才和详论大学之道 66
第五节 坎坷与忠诚报国的一生 70
第五章 陈赓办学的三驾马车 75
第一节 徐立行将军 75
第二节 张衍将军 84
第三节 李懋之将军 93
第六章 陈赓办学的五根支柱 102
第一节 唐铎主任 102
第二节 赵唯刚主任 110
第三节 黄景文主任 115
第四节 徐介藩主任 120
第五节 唐凯主任 126
第七章 招贤纳士 组建教师队伍 130
第一节 先从陈毅那里端来了一个“聚宝盆” 130
第二节 东路黄景文、赵子立“礼聘”教授建头功 131
第三节 西路招兵周祖同大获全胜 134
第四节 再一次大规模调集专业教员 137
第五节 母鸡下蛋 蛋孵小鸡 138
第六节 用人不疑 委以重任 141
第八章 开学盛典的台前幕后 147
第一节 开学大典盛况空前 147
第二节 来宾规格高低质疑 155
第九章 编制序列的演变与编制规格疑案 159
第一节 隶属关系和编制序列 159
第二节 院系预科及专业设置概况 160
第三节 大军区规格的矛盾 173
第四节 分建后学院降为兵团级 177
第十章 课程与学科建设中的老教授们 179
第一节 课程建设的中坚(一)——卢庆骏先生 179
第二节 课程建设的中坚(二)——周明鸂先生 191
第三节 学科与专业建设(一)——空军工程系的学科与课程建设 198
第四节 学科与专业建设(二)——海军工程系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206
第五节 教学过程的掌控者——曹鹤荪教授 218
第六节 中国火箭科学创建的先行者——“两弹元勋”任新民 223
第十一章 装备科研结硕果 229
第一节“东风113”高速歼击机 229
第二节 装甲兵工程系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水陆坦克 237
第三节 炮兵工程系设计出先进的火箭炮 238
第四节 工兵工程系的成果 240
第五节 海军工程系设计成果 240
第十二章 在中央及军委首长的关怀下成长 242
第一节 周总理的关爱 242
第二节 朱德元帅的夸奖 243
第三节 邓小平总书记的鼓励 244
第四节 彭德怀元帅的关心和深入考察 245
第五节 贺龙元帅的呵护 246
第六节 林彪视察 247
第七节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感慨 247
第八节 豪情满怀忆当年 247
第十三章 陶冶在温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 252
第一节 从秘密招生到公开选优 252
第二节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泻大肚子” 254
第三节 严密施教 教书育人 257
第四节 以天下为己任的学习精神 259
第五节 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269
第六节 严格的军人养成教育 271
第十四章 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教育 273
第一节 强烈烘烤的大熔炉 273
第二节 陈赓亲自给学员作报告 274
第三节 请中央首长作指示 275
第四节 请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作报告 276
第五节 榜样的力量 278
第十五章 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发展 283
第一节 未雨绸缪,聂帅呈请延聘苏联顾问 283
第二节 朱德总司令宴请顾问团 284
第三节 首席顾问瓦·依·奥列霍夫同志 288
第四节 中苏交恶以后 291
第十六章 走向世界 与外军交流 293
第一节 出访苏联及东欧兄弟各国 293
第二节 接受越南留学生 296
第十七章 与中外名校的比较 300
第一节 与西点军校的比较 300
第二节 与清华大学的比较 315
第十八章 对撤销军队建制的研究 318
第一节 与高技术局部战争相适应办学宗旨的确立与淡化 318
第二节 培养目标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320
第三节 军事装备管理体制的矛盾和必然的碰撞 322
第四节 十六次院校会议的启示 327
第五节 对彭德怀主持国防部的清算 328
第六节 对苏联顾问团的清算 329
第七节 毛主席最后的决心和许哨子同志的推动作用 330
第十九章 在政治风浪中搏击的谢有法政委 333
第一节 长期供职组织部门的老红军 333
第二节 出任哈军工政治委员的历史背景 335
第三节1958年的风云 336
第四节 规避运动 保护老教授 341
第五节 大分建 大建设 大发展 342
第六节 在政治风云中退出军队建制 346
第二十章 军事教育家刘居英将军 352
第一节 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的第一副院长 352
第二节从“一二·九”运动的闯将到抗日先锋 354
第三节 善后“湖西肃托” 355
第四节 与世界名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叫板 357
第五节 陈赓办学思想创造性的执行者 362
第六节 深入基层 关爱部属 371
第七节 创建新学科与新专业 371
第八节 哈军工的精神支柱 379
第二十一章 哈军工精神研究 382
第一节 哈军工精神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382
第二节 陈赓的教育思想 384
第三节 研究哈军工精神借鉴的方法 386
第四节 哈军工精神的研究成果 387
第五节 哈军工精神的传承 393
第二十二章对65级(13期)学员的评说 395
第一节65级学员的赫赫成就 395
第二节“三新教改”的第一阶段 397
第三节 在文化大革命中 405
第四节65级学员成长之路 408
第二十三章 “红二代”在哈军工 422
第一节 历史源头 422
第二节“红二代”的入学目的 424
第二节1961年的招生风波 426
第四节 惊动了毛主席的“陈东平事件” 431
第五节 干部子女的榜样解延风 433
第六节 哈军工学员毛远新 434
第七节 高干子女们的表现 438
第二十四章 为哈军工军旗增辉的学子 443
第一节 为国戍边的戈壁勇士 443
第二节 没上英雄榜的无冕英雄王贵发 450
第三节 为国奉献无怨无悔的科研先锋 451
第四节 国庆60年大典阅兵的老总们 455
第五节 教学名师邹逢兴教授 465
第六节 哈军工军旗的护旗人李慧芬 466
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分建与哈军工院校群的形成 471
第一节 预先号令:打乱建制 重建多个学院 471
第二节长沙工学院和国防科技大学的建立 472
第三节 原子工程系的西迁和南归 474
第四节 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477
第五节 海军工程系保住了“祖庙” 478
第二十六章 六十年的回眸 480
第一节 名将办学是创办名牌军校的先决条件 480
第二节 调动名师的积极性是创办名校的基础 483
第三节“两老办院”和“以教学为中心”是哈军工办学的成功政策保障 484
第四节 严把“三关”是哈军工跨入名牌行列的关键 484
第五节 以科研促教学是哈军工办成名校的重要举措 485
第六节 课程体系的配置科学与否是办院成功的核心 485
第七节 大批的苏联专家来哈支援是哈军工成功起步阶段的关键条件 486
第八节 名牌的作用是无价之宝 487
附录一 毛主席对四所军校的训词 491
附录二 军队高级将领1952年评级与1955年授衔资料 494
附录三 聂荣臻、粟裕给军委请示影印件 502
附录四 哈军工开国将军名录 503
附录五 哈军工走出的两院院士 504
附录六 哈军工走出的省部级领导干部 506
附录七 哈军工走出的共和国将军 508
附录八 哈军工走出的院校长 514
附录九 哈军工杰出校友数字统计表 516
附录十哈军工编制沿革 517
附录十一 哈军工系级主官简表 523
附录十二 哈军工职工、学员数字明细表 525
后记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