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密折制 2
秘密立储制度建立 2
完善摊丁入地制 3
征青海 4
推行宗族制 4
开始发养廉银 5
《行水金鉴》成书 6
年羹尧死 6
改土归流运动开展 7
《音韵阐微》改革反切 8
废隆科多 9
民间木雕发达 9
《恰克图条约》签订 12
雍正推广官话 13
岳钟琪进军青藏 13
年希尧著《视学》 14
曾静投书案发作·文字狱愈演愈烈 15
孔庙体系完成 16
军机处设立 19
清廷大败噶尔丹 20
颁发《朱批谕旨》 22
达赖喇嘛回藏 22
雍正帝去世·乾隆帝继位 23
博山玻璃工艺进入清廷 24
清重习射 25
花雅二部相争 27
清宫丝织集古代工艺大成 28
直隶试行区田法 30
官修《明史》成书 32
《大清律》编成 33
中国书院极盛 34
清官学系统完备 36
中国传统民居形制丰富 37
王维德治外科 41
平定楚粤苗瑶之变 43
乾隆木兰秋狝 44
清政府组织编纂医书 45
《医宗金鉴》 45
户部宝泉局工匠罢工 45
啯噜子盛行 46
温病学派全面发展 47
多熟制普及 49
清廷赈救黄淮灾区 50
《授时通考》编成 50
《大清一统志》成为中国地理总志 51
禁止种烟 52
永定河开渠筑坝 52
桐城派鼎盛 53
雍亲王府改为喇嘛寺 54
旗人中流行子弟书 55
圆明三园建成 56
沈绍安造脱胎漆器 57
商业市镇兴盛 58
《律吕正义》编成 60
莎罗奔叛乱·金川之役爆发 61
清初大移民 62
《九宫大成谱》编成 63
西藏珠尔默特作乱 63
中国钱庄成熟 64
民间手工业勃兴 66
乾隆首次南巡 69
制定《西藏善后章程》 69
国家宗教体制形成 70
“花儿”在西北流行 72
马朝柱起义 73
两湖平原大建垸田 74
卢鲁生伪撰奏稿 75
岳钟琪去世 76
阿睦尔撒纳兵败内附 76
清军攻克伊犁 77
胡中藻诗狱 78
全祖望去世 79
惠栋开吴派汉学 79
玻璃工艺繁荣 80
清军再定准噶尔 83
乾隆第二次南巡 84
相声形成 84
平定回疆 85
乾隆帝第三次南巡 88
江永去世 88
清家具风格开始形成 89
维吾尔族清真寺兴盛 91
戴震开皖派汉学 92
金农作漆书 93
刘一明修炼 94
缅甸入侵 95
乾隆第四次南巡 96
乌什回民起义 96
定巡查与俄国疆界例 97
天算学家明安图去世 97
赵学敏补本草纲目 98
郎世宁入清廷 99
乾隆题诗《棉花图》 100
在理教出现 100
《闲闲录》殃众 101
沈德潜鼓吹温柔敦厚 101
秧歌·高跷流行于北方 102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105
乌鲁木齐建城 106
开《四库全书》馆 106
乾隆命编《日下旧闻考》 107
琉璃厂书店街形成 108
清政府删销书籍 109
阿桂收复大小金川 110
波格尔拜会六世班禅 111
王伦起义 112
珐琅工艺全面发展 113
编列《贰臣传》 114
戴震著《孟子字义疏证》 114
控制民间火器 116
乾隆准备内禅 116
王锡侯因删改《康熙字典》被诛 117
弋腔衰落 117
乾隆第五次南巡 118
确定乌里雅苏台将军职限 119
承德外八庙建成 119
班禅进京 121
袁枚倡导性灵 122
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 123
道观进入城市 126
回族清真寺风格形成 127
苏四十三起义 128
和珅调查国泰贪污案 129
翁方纲倡导肌理说 130
福康安被重用 131
《逆臣传》始编 131
乾隆第六次南巡 132
甘肃回民起义 132
乾隆登基五十年 133
台湾林爽文起义 134
孔广森建阴阳对转论 135
廓尔喀兴兵侵藏 135
巨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刻成 136
乾隆扩建避暑山庄 137
清策封安南国王 138
徽班进京·各擅胜场 139
清廷建南北大阁藏书 140
四大名绣登峰造极 141
福康安领兵平定西藏 144
乾隆自庆十大武功 145
洪亮吉论人口 145
颁行金奔巴瓶制度、《钦定西藏章程》 146
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 147
纪昀主持编《四库全书总目》 148
赵翼论史 149
湘黔两地苗民起义 150
川楚陕各地白莲教大起义 151
乾隆退位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