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先秦民生概念与民生思想 11
第一节 “民生”概念的提出 11
一 《夏书》“三事”中的“厚生” 11
二 “民生”概念的出现 12
第二节 “民生”概念下的民生意识 13
一 感悟民生的艰难 14
二 “厚生”与“正德”、“利用”的关系 14
三 “厚生”为立国的根本 15
第三节 “民生”概念外的民生思想 15
一 民生与政治 15
二 民生与道德 16
三 民生与“利用” 17
第四节 民生意识下的二元民生 18
一 职业分工下的二元民生 18
二 价值取向上的二元民生 21
三 二元民生的不同看法 23
第二章 儒家民生思想(一)——政治语境与立论基础 24
第一节 政治语境下的“民生” 24
一 远古民生英雄的古帝身份 24
二 政治话语中的儒家民生观念 25
三 “君”“官”置于“民生”之外 26
第二节 儒家民生思想的立论基础 27
一 “人为天生”是儒家民生思想的宗教基础 27
二 “德合天地”是儒家民生思想的道德基础 30
三 “民为邦本”是儒家民生思想的政治基础 35
第三章 儒家民生思想(二)——理欲之辨 38
第一节 儒家对“欲”与“理”的理解 38
一 儒家对“欲”的理解 39
二 儒家对“理”的理解 43
第二节 “理”对“欲”的制约 55
一 先秦儒家的理欲观 56
二 汉唐儒家的理欲观 69
三 宋明儒家的理欲观 75
四 明末清代儒家的理欲观 102
第四章 儒家民生思想(三)——养民之道 121
第一节 养民与扶弱 121
一 政在养民 121
二 扶弱济困 138
第二节 富民与安富 156
一 藏富于民 156
二 安富保富 160
第三节 平均与调均 175
一 平均论 175
二 井田与平均 180
三 取予与损益 197
第五章 道家民生思想 205
第一节 合“道”的民生 205
一 尊道 205
二 法道 208
第二节 生命至上的民生 217
一 无欲与知足 217
二 贵生与养生 225
第三节 无为下的民生 230
一 贵为贱本 230
二 无为保护民生 232
三 道家的民生理想 241
第六章 墨家的民生思想 248
第一节 兼爱交利:民生的道德基础 248
一 兼爱的价值 248
二 功利的要求 251
第二节 尊天事鬼:民生的宗教基础 254
一 “天”之欲富恶贫 254
二 “鬼神”之赏贤罚暴 256
第三节 尚贤非攻:民生的政治基础 257
一 “尚贤”为民生 257
二 “尚同”体民意 260
三 “非攻”合民利 262
第四节 尚力崇节:民生的经济基础 263
一 非命尚力 263
二 节用利民 265
第七章 法家民生思想 269
第一节 民性好利论 269
一 管仲学派的“就利避害”说 269
二 商鞅的“计利虑名”说 270
三 韩非的“计算之心”说 270
第二节 有限利民论 272
一 利民 272
二 贫富之间 278
三 民生政策之变 283
第三节 法治民生论 289
一 法在因民情 289
二 法以保障民生 292
三 法以规范民生 294
第八章 农家民生思想 296
第一节 农家诸派与崇拜偶像 296
一 农家诸派 296
二 农家崇拜的偶像 298
第二节 农家政治派的民生思想 308
一 农家许行派的民生思想 308
二 农家政治派思想的历史影响 312
第三节 农家管理派的民生思想 315
一 农家管理派的重农思想 316
二 农学家的民生关怀 319
索引 325
后记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