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壹 河南篇 29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聚落觅踪 29
第一节 豫西三门峡地区 30
第二节 豫西南地区 31
第三节 太行山区——小南海洞穴聚落 34
第四节 环嵩山地区(含洛阳盆地) 36
第二章 裴李岗文化聚落鹤立鸡群 47
第一节 裴李岗文化聚落发现情况 47
第二节 裴李岗文化聚落遗址内部情况举例 52
第三节 对裴李岗文化聚落的总体评说 67
第三章 河南仰韶文化聚落群研究 73
第一节 豫北地区仰韶文化聚落群 74
第二节 豫东地区仰韶文化聚落群 76
第三节 豫南地区仰韶文化聚落群 77
第四节 豫西地区仰韶文化聚落群 79
第五节 总体评析 87
第四章 河南仰韶文化聚落个例观察 89
第一节 仰韶村与庙底沟聚落遗址 90
第二节 灵宝西坡聚落遗址 92
第三节 淅川下王岗聚落遗址 97
第四节 郑州大河村聚落遗址与西山古城 103
第五节 濮阳西水坡聚落遗址 112
第六节 总体评说 113
第五章 河南龙山文化聚落群研究 119
第一节 豫北地区龙山文化聚落群 119
第二节 豫东地区龙山文化聚落群 122
第三节 豫南地区龙山文化聚落群 125
第四节 豫西地区龙山文化聚落群 130
第五节 总体评说 140
第六章 河南龙山文化聚落、古城个例观察 143
第一节 陕县庙底沟聚落及早期龙山文化 143
第二节 后岗类型聚落遗址 145
第三节 王油坊类型聚落遗址 149
第四节 下王岗类型聚落遗址 154
第五节 王湾类型聚落遗址 155
第六节 孟庄类型聚落遗址与古城 157
第七节 煤山类型聚落遗址与古城 160
第八节 总体评说 172
贰 山西篇 177
第一章 山西旧石器时代聚落觅踪 177
第二章 晋西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聚落群研究 189
第一节 临汾市辖区聚落群 189
第二节 运城市辖区聚落群 193
第三节豫、晋、陕金三角对比观察 196
第三章 晋中南仰韶文化晚期聚落群研究 201
第一节 晋西南地区西王村类型聚落群 201
第二节 晋中地区义井类型聚落群 206
第三节 总体评说 210
第四章 晋中南庙底沟二期聚落群研究 212
第一节 晋中地区庙底沟二期聚落群 212
第二节 晋西南临汾辖区庙底沟二期聚落群 214
第三节 晋西南运城辖区庙底沟二期聚落群 218
第四节豫、晋、陕金三角庙底沟二期聚落群比较观察 220
第五章 晋中南龙山文化晚期聚落群研究 223
第一节 临汾辖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聚落群 223
第二节 运城辖区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聚落群 231
第三节 晋东南龙山文化小神类型聚落群 236
第四节 晋中龙山文化白燕类型聚落群 240
第六章 龙山文化聚落群的归宿 256
第一节 晋西南地区夏文化聚落群 256
第二节 晋东南地区夏文化聚落群 261
第三节 晋中地区夏文化聚落群 264
第四节 对夏文化聚落群的推测 271
第七章 晋西南是古代文明的宝地 274
叁 陕西篇 287
第一章 陕西旧石器时代聚落觅踪 287
第二章 老官台文化聚落独霸一方 294
第一节 老官台文化的发现与分布 294
第二节 总体评说 300
第三章 陕西仰韶文化聚落群研究 305
第一节 关中平原仰韶文化聚落群 306
第二节 陕北、陕南地区仰韶文化聚落群 321
第三节 总体评说 331
第四章 陕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聚落的启示 334
第五章 半坡类型聚落遗址鸟瞰 341
第一节 居住的房子 341
第二节 窖穴、圈栏和壕沟 344
第三节 生产工具 346
第四节 日常生活用具 348
第五节 文化艺术 350
第六节 科学技术 353
第七节 信仰与葬俗 358
第八节 总体评说 359
第六章 姜寨聚落遗址透视 361
第一节 文化遗迹发现概况 361
第二节 文化遗物发现概况 368
第三节 总体评说 373
第七章 陕西龙山文化聚落群研究 379
第一节 关中平原龙山文化聚落群 379
第二节 陕北、陕南地区龙山文化聚落群 387
第三节 总体评说 399
第八章 陕北龙山文化聚落群引发的思考 401
第一节 榆林辖区聚落变化情况 401
第二节 延安辖区聚落变化情况 404
第三节 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407
肆 联想篇 415
三皇五帝解读 415
太昊少典与考古学文化联想 425
五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 441
从黄帝铸鼎原谈起 448
黄帝都有熊与大河村类型文化 460
对西山古城的推测 465
五帝时代的邦国文明 471
五帝年寿质疑 484
从濮阳龙山文化聚落群想到颛顼 490
帝喾居毫的地望 496
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 500
炎黄文化研究的回顾 507
对学术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514
神话中的历史真谛——《山海经》中的邦国、部落解读 521
说几句心里话 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