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11
第一篇 军事环境 64
第一章 境域 64
第一节 区位区域 64
第二节 建置隶属沿革 65
第三节 行政区划 74
第二章 地形 77
第一节 平原 77
第二节 山地丘陵 77
第三节 河流 79
第四节 湖泊 80
第五节 海岸 80
第三章 气象 81
第一节 四季 81
第二节 日照 82
第三节 气温 82
第四节 风 82
第五节 降水 83
第六节 霜冻 83
第七节 浮尘、雾 83
第八节 气象灾害 84
第四章 水文 84
第一节 水系径流 85
第二节 水位水温 86
第三节 水质 86
第四节 潮汐 87
第五节 水利设施 87
第五章 交通 90
第一节 古道古桥凉亭 90
第二节 公路 92
第三节 铁路 95
第四节 水路 96
第六章 人文经济 99
第一节 人口民族 100
第二节 社会文化 101
第三节 经济 103
第七章 军事设施 105
第一节 防御设施 105
第二节 训练设施 107
第三节 通信设施 107
第四节 重要目标 109
第二篇 军事机构和武装组织 111
第一章 军事机构 111
第一节 清及其前军事机构 111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机构 11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事机构 113
第二章 地方武装 126
第一节 清及其前地方武装 126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12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武装 128
第三章 驻军 130
第一节 清及其前驻军 129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驻军 130
第三节 中共武装驻军 131
附录一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北游击司令部)战斗序列表一(1942年8月) 135
附录二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战斗序列表二(1944年1月) 136
附录三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战斗序列表三(1945年9月) 137
附录四 侵姚日军 138
附录五 汪伪军 138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138
第三篇 兵役 141
第一章 古代兵役 141
第一节 先秦时期兵役 142
第二节 秦汉时期兵役 142
第三节 三国至南朝兵役 143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兵役 144
第五节 宋、元、明至清中期兵役 144
第二章 清后期兵役 145
第一节 乡勇招募 146
第二节 新建陆军招募 146
第三章 中华民国时期兵役 147
第一节 兵役机构 147
第二节 兵役制度 148
第三节 常备兵征集 150
第四节 常备兵招募 152
第五节 优待和抚恤 153
第六节 退役和在乡军人管理 154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兵役 155
第一节 兵役机构 155
第二节 兵役制度 156
第三节 平时征集 157
第四节 优待与抚恤 162
第五节 退役人员接收安置 164
第四篇 军事工作 167
第一章 军事训练 167
第一节 清及其前的军事训练 167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县国民政府所属地方武装的军事训练 168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中共领导的地方武装的军事训练 170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军事训练 171
第二章 战备执勤 178
第一节市(县)人武部战备执勤 178
第二节 预备役部队战备执勤 181
第三节 武警宁波市支队第3中队战备执勤 182
第四节 武警余姚市中队战备执勤 183
第五节 武警余姚市消防大队内卫勤务 184
第三章 行政管理 185
第一节 市(县)人武部行政管理 185
第二节 预备役部队行政管理 189
第三节 武警宁波市支队第3中队行政管理 189
第四节 武警余姚市中队行政管理 190
第五节 武警余姚市消防大队行政管理 191
第五篇 政治工作 192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中共武装政治工作 192
第一节“红一师”政治工作 192
第二节县“战时政治工作队”政治工作 193
第三节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的政治工作 195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事组织的政治工作 201
第一节市(县)人武部政治工作 201
第二节 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 216
第三节 武警宁波市支队第3中队政治工作 217
第四节 武警余姚市中队政治工作 218
第五节 武警余姚市消队大队政治工作 219
第六篇 后勤和装备 221
第一章 明及其前的后勤和装备 221
第一节 明及其前的后勤 221
第二节 明及其前的装备 222
第二章 清代的后勤和装备 223
第一节 后勤机构 223
第二节 俸饷给养 223
第三节 装备 224
第三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后勤和装备 224
第一节 县国民政府地方团队的后勤和装备 224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后勤和装备 225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后勤和装备 229
第一节市(县)人武部后勤和装备 230
第二节 预备役部队后勤和装备 235
第三节 武警宁波市支队第3中队后勤和装备 236
第四节 武警余姚市中队后勤和装备 237
第五节 武警余姚市消防大队后勤和装备 238
第七篇 国防后备力量 243
第一章 民兵 243
第一节 组织建设 243
第二节 军事训练 255
第三节 政治教育 254
第四节 民兵武器装备与管理 258
第五节 主要活动 261
附录一 余姚县出席全国第一次民兵代表会议代表 268
附录二 余姚县民兵代表会议 268
附录三 余姚市选定参加宁波市第三次民兵代表会议代表(共31名) 268
第二章 预备役 269
第一节 预备役分类 269
第二节 预备役登记核对 270
第三节 预备役部队 271
第三章 党管武装 272
第一节 领导体制 272
第二节 党管武装制度 274
第八篇 国防动员 276
第一章 国防动员体制 276
第一节 国防动员机构 276
第二节 国防动员机构的任务与职责 277
第三节 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任务 281
第四节 工作制度 283
第二章 国防动员准备 285
第一节 全民国防教育 285
第二节 国防动员潜力调查 292
第二节 国防动员演练 297
第九篇 防空 299
第一章 中华民国时期防空 299
第一节 防空机构 299
第二节 防空设施与活动 300
附录 侵华日军空袭余姚 300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防空 30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01
第二节 组织指挥 303
第三节 人防工程 304
第四节 通信警报 306
第五节 人防宣传教育 308
第六节 防空袭行动准备 309
第十篇 战事 311
第一章 东晋至明朝战事 311
第一节 孙恩起义军攻驻余姚城 311
第二节 刘从简据险守大岚 311
第三节 顾全武攻取余姚城 312
第四节 方腊起义军激战南门桥 312
第五节 李颖士阻击金兵 312
第六节 明代抗倭战争 312
第二章 清代战事 313
第一节 孙嘉绩、熊汝霖“孙熊兵”抗清 313
第二节 黄宗羲“世忠营”抗清 313
第三节 王翊举事 314
第四节 渔民截获英舰和英军两次入侵县城 315
第五节 余姚“十八局”佃农起义 315
第六节 太平军攻克余姚和余姚城的争夺战 316
第三章 中华民国时期战事 317
第一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事 317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 319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 330
第四章 剿灭国民政府武装残余势力 332
第十一篇 军事人物 335
第一章 人物传略 335
第二章 人物简介 358
第三章 人物名录 363
明清时期余姚籍武科进士名录 363
余姚县人民武装部军政领导人名录 363
中国人民解放军余姚县人民武装部军政领导人名录 363
余姚县兵役局军政领导人名录 364
中国人民解放军余姚县(市)人民武装部军政领导人名录 364
余姚市人民武装部军政领导人名录 366
中国人民解放军余姚市人民武装部军政领导人名录 366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浙东武装主要领导人名录 367
解放战争时期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主要领导人名录 368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团职(含)以上余姚籍人员名录 369
余姚籍革命烈士英名录 383
第十二篇 附录 429
涉军著述存目 429
涉军文献 429
涉军诗文和歌曲 486
索引 499
参考书目 506
编后记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