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之辩与人生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新民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2258957
  • 页数:68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全面考察中外的非存在研究,尤其是我国学术界涉及较少的西方自19世纪末以来由迈农等人所共创的、以哲学为主角的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非存在研究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认识论、人生哲学和科学哲学等角度对印度哲学尤其是其中的佛教哲学中的非存在研究或有无之辨作出梳理和分析,并吸收、提炼其中的积极成果,尽可能站在现时代的高度,对有关前沿和焦点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和回应,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哲学。

前言 1

第一章 佛教有无之辩的历史背景 8

第一节 古印度有无之辩的基本进程和一般特点 8

第二节 正理—胜论派的句义论与非存在论 16

第三节 吠檀多派论境界之无 20

第四节 弥曼差派与瑜伽派的非存在论 25

第五节 数论派对非存在论的否定 29

第六节 耆那教的“或许说” 34

第二章 佛教有无之辩的解释学问题 36

第一节 佛教解释学的对象与独特课题 37

第二节 意义论 43

第三节 语言观 50

第四节 名实关系论 58

第五节 客观理解的标准与条件 63

第六节 佛自说大小乘的关系 72

第七节 智者大师对佛教解释学的创造性发挥与重构 81

第三章 阿含部:空即清净解脱 89

第一节 《阿含经》的主题与特点 91

第二节 《阿含经》论“说空”之因缘 96

第三节 空义辨析:审谛真实不颠倒 100

第四节 空义辨析:行真实空不颠倒 110

第五节 空义辨析:空果 117

第六节 各种空义的会通 120

第四章 部派佛教:力显如来真实义 123

第一节 部派分裂的解释学原因与概况 123

第二节 部派佛教对“有”、“无”的解释与空无论的基本倾向 128

第三节 析空法与有我无我问题 137

第四节 空的分类、无为法与涅槃 142

第五节 辨有部之有无之辩 145

第六节 《成实论》的“破无论”与“立无论” 157

第五章 般若部: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163

第一节 般若经的集成、主题与特点 163

第二节 空无是无所有之有 167

第三节 安住空法而无所住 173

第四节 不证无相、不堕有相 177

第六章 华严部与法华部:开实相门 究一味泽 179

第一节 华严部的特点与解空的方法论 179

第二节 行空、“立空”是菩萨众德之本 183

第三节 佛之境界:法界如虚空、自性即无性 187

第四节 空行:无得之称、亦莫不仁 192

第五节 空之心行:想能作佛,离想无有 196

第六节 证空的心理历程 203

第七节 普贤行愿:行即无行、愿即无愿 215

第八节 《金刚三昧经》与《法华经》的空无论 224

第七章 涅槃部:“生者不生 灭者不灭 尽者不尽” 241

第一节 “知空”与涅槃经的语言观 242

第二节 空既有又无 247

第三节 圣人以“空无心”而成正觉 252

第四节 空、涅槃与解脱 258

第八章 宝积部:性空法即“宗极” 263

第一节 平等解即佛法之善解 264

第二节 佛教是“趋向真实”的宗教 270

第三节 “如来以其诸法空故,现成正觉” 275

第四节 空行的心灵哲学基础与心理操作方法 285

第五节 平等、佛、菩提、涅槃 291

第九章 大集部:“入于无本,悉解本无,晓解空义” 297

第一节 佛教解释学:“一空句总摄一切佛法” 298

第二节 空义:“空性、法性,同一无性” 304

第三节 析空法:创新与荟萃 310

第四节 圣路:空的信、解、入、证、住 314

第五节 空果:佛、涅槃、解脱 323

第十章 经集部:空即诸宝之“津泽” 327

第一节 空的重要性:“依空满愿” 328

第二节 本体论之无:“一切诸法本无” 333

第三节 有无关系:“有无本为一” 346

第四节 大小乘空无论:各随根性,终归安乐 353

第五节 空即无化:无愿无作,无相无依 360

第六节 空之落实:不二法门与三昧 371

第七节 空即心空:空当于心行中求 379

第八节 空即解脱:“诸法无缚,本解脱故” 391

第十一章 空无与心灵——佛教的心理哲学及其与空无论的关系 400

第一节 人的概念图式与心在其中的地位 402

第二节 身体观与生死观 407

第三节 解构性心理哲学:妄心 414

第四节 建构性心理哲学:自在真心 422

第五节 建构性心理哲学:现象学性质 431

第六节 “功由心修,心正成佛”:成圣的心理学机制与“增上心学” 443

第十二章 大乘空宗的空无辨正 453

第一节 大乘“深义”与大乘体系之组织 453

第二节 佛教“空无”的特殊性与解空的前提条件 457

第三节 真俗二谛语境下的有无之辩 463

第四节 大乘空义的正本清源与“入空义”的门径 471

第五节 空的唯一性与十八空 480

第六节 中观空无论的难题、反例及其同化 486

第十三章 瑜伽行派的“最胜空性胜解” 497

第一节 空有问题的重要性与解空的方法论 497

第二节 “实有”非有 503

第三节 相、性、极微、因果与空 512

第四节 无为法的有无问题 523

第五节 印度佛教有无之辩的同与异 533

第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有无之辩 539

第一节 “六家七宗”和僧肇的空无论 539

第二节 天台宗:安心于空 方能安他 552

第三节 华严宗:有无终非有异 562

第四节 三论宗:观察因缘 明甚深空义 568

第五节 禅宗:若见本性 空亦不有 580

第六节 《大乘义章》之“明空”:空是一切诸法之实 594

第七节 《宗镜录》的有无之辩 609

第十五章 比较研究视野下的佛教空无论 625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有无之辩及其特质 625

第二节 西方哲学有无之辩的特点与新趋势 637

第三节 东西方有无之辩的异同与佛教的特点 657

结语:空无即解脱 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