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拿起刀枪跟贺龙 1
我的少年时代 1
工农革命军的创建 7
参加苏维埃斗争 13
第二章 贺民英游击队 18
坚持湘鄂边 18
山中岁月 22
红军回来了 24
血洒洞长湾 28
贺家姊妹 30
第三章 调入红三军 35
毁灭的边缘 35
逆境中入党 39
处决熊贡卿 43
流动游击 46
黔东再起 49
历史教训 55
第四章二、六军团会师 57
迎接六军团 57
谁也离不开谁 61
同创新局面 64
湘鄂川黔反“围剿” 69
团结的模范 74
第五章 长征 79
跳出堡垒区 79
转战黔西北 83
抢渡金沙江 87
北上甘孜 91
草地情深 97
会师陕甘 103
长征路上的政治工作 106
第六章 从红军到八路军 116
统战风波 116
军政整训 122
编队出征 126
第七章 山西抗敌 131
开赴前线 131
初战雁门 134
汾阳扩兵 138
建立根据地 142
夜战滑石片 145
第八章 在冀中平原 150
挺进冀中 150
平原歼敌 154
老八路带新八路 158
冀中的老百姓 166
第九章 延安四年 171
求学 171
整风 175
革命的家园 183
思想上的洗礼 187
第十章 南下襄南 194
南下前的教诲 194
从八路军到新四军 198
团结就是力量 202
发展襄南 206
襄南大生产 212
第十一章 重返晋绥 216
江汉解放区 216
从中原到晋绥 221
晋北战役 224
关政委不死 229
第十二章 转战陕北 233
奉调陕甘宁 233
延安保卫战 237
三战三捷 241
转折点 247
乘胜反攻 251
永恒的记忆 254
第十三章 新式整军 258
诉苦三查的由来 258
诉苦教育 262
三查整顿 266
大练兵 270
新的启示 274
第十四章 扬威西北战场 278
宜瓦大捷 278
出击西府陇东 283
有威可畏 有德可怀 287
看戏与改计 290
西北大军在前进 294
第十五章 解放青海 299
进军大西北 299
挺进西宁 302
建立人民政权 306
民族联谊 309
剿匪平暴 314
建设新青海 318
第十六章 主持西北军区工作 322
西北大精简 322
彭总授命 326
第五书记 329
建设大西北 334
增进民族团结 338
第十七章 迈向现代化正规化 343
向文化科学进军 343
正规化训练 348
学习苏联与坚持我军特点 353
出席军事系统党的高干会 356
当选人民代表 360
第十八章 从学员到院长 366
入学战役系 366
授予中将军衔 370
虚心向学 373
学员当院长 379
给非党教员授军衔 384
第十九章 反教条主义、反右倾风波 389
“反教条主义”的由来 389
出席八大一次、二次会议 394
反教条主义的军委扩大会议 397
坚持正常教学秩序 403
人民公社的大锅饭 410
庐山反右倾 419
第二十章 任职北京军区 425
调到北京 425
实事求是渡难关 429
战胜特大洪水 436
大比武的兴起 445
准备打仗 452
在“突出政治”的口号下 458
《长征组歌》的创作演出 465
第二十一章 内乱爆发 468
罗瑞卿总长被批 468
出席政治局扩大会议 474
成立首都工作组 478
出席八届十一中全会 481
受到毛主席、林彪批评 486
保障毛主席接见红卫兵 490
经受运动冲击 495
第二十二章 囹圄岁月 502
林彪要“削其羽翼” 502
从常委会议室到囚室 505
批斗 509
受审 513
关押 516
解除“监护” 520
第二十三章 任职军事科学院 526
重新工作 526
贺龙恢复名誉 532
集中批林 539
出席四届人大会议 542
第二十四章 调任南京军区 546
听取指示 546
贯彻安定团结方针 550
抓整顿 556
周总理逝世后 561
政治局集体谈话 567
吊唁毛主席 571
胜利的十月 574
理直气壮抓训练 578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583
回家乡 590
第二十五章 任职沈阳军区 596
从南京到沈阳 596
整顿党委班子 601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607
政治工作是一门专业 612
当兵尽义务最光荣 617
当务之急 625
退出军区领导岗位 630
第二十六章 人大十年 636
兼职中央爱卫会 636
学习宪法法律 641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648
加强代表联系 653
我的良师 657
主持外事委员会 661
抵制制裁 668
第二十七章 我本人民一儿郎 677
重访人生起点 677
不忘农民出身 682
港澳回归行 687
出席党的十六大 691
再版后记 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