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生物柴油的发展历史 2
1.2 生物柴油的原料来源和燃烧性能 4
1.3 生物柴油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0
1.3.1 国外生物柴油生产现状 10
1.3.2 我国生物柴油生产现状 13
1.4 基于油脂组分和物理性质选择生物柴油生产原料 15
1.5 中国生物柴油林木油脂原料开发潜力 21
2 生物柴油产品组成分析方法 23
2.1 气相色谱法 23
2.2 薄层色谱法 25
2.3 液相色谱法 26
2.4 红外光谱法 30
2.5 热重分析法 33
2.6 热重质谱联用法 37
2.7 核磁共振法 38
2.8 气质联用法 40
2.9 原料动植物油脂的物性分析 42
2.9.1 酸值测定 42
2.9.2 皂化值测定 43
2.9.3 碘值测定 43
2.9.4 原料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44
2.10 副产品甘油的分析方法 44
2.10.1 高碘酸钠法 44
2.10.2 重铬酸钾法 45
2.10.3 分光光度法 46
3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47
3.1 直接混合法 47
3.2 微乳化法 48
3.3 高温热裂解法 48
3.4 生物酶催化法 49
3.5 超临界甲醇法 51
3.6 化学酸碱催化法 53
3.6.1 均相碱催化法 53
3.6.2 均相酸催化法 55
3.6.3 非均相碱催化法 57
3.6.4 非均相酸催化法 62
3.6.5 碳基固体酸催化剂 64
3.7 生物柴油生产方法比较 86
4 生物柴油制备动力学研究 88
4.1 酯化反应 88
4.1.1 实验原料 88
4.1.2 酯化反应实验 89
4.2 酯化反应结果与讨论 89
4.2.1 不同催化体系的酯化反应比较分析 89
4.2.2 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92
4.2.3 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结论 95
4.3 碳基固体酸同时催化酯化与酯交换反应 95
4.3.1 无催化与催化反应过程比较分析 97
4.3.2 反应温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98
4.3.3 催化剂添加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100
4.3.4 醇油摩尔比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101
4.3.5 催化剂重复利用性研究 103
4.4 同时酯化与酯交换反应动力学研究 104
4.4.1 粒径与搅拌速度的影响 104
4.4.2 反应动力学模型 105
4.4.3 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能 107
4.4.4 动力学模型数学处理 107
4.4.5 动力学计算结果 107
4.4.6 同时催化酯化与酯交换反应动力学研究结论 110
5 生物柴油合成工艺比较分析 112
5.1 间歇式酯交换反应工艺 112
5.2 连续式酯交换反应工艺 114
5.2.1 常压连续式酯交换反应工艺 114
5.2.2 中压连续式酯交换反应工艺 116
5.2.3 高压连续式酯交换反应工艺 118
5.2.4 超临界酯交换反应 121
5.2.5 膜法制备生物柴油 123
5.3 生物柴油粗产品提纯处理过程 123
5.3.1 生物柴油的分离 123
5.3.2 生物柴油纯化 124
5.4 生物柴油副产品甘油的精制 127
5.5 动植物油脂加氢生产第二代生物柴油 130
6 生物柴油和甘油的下游产品开发与应用 134
6.1 生物柴油在表面活性剂领域的应用 136
6.1.1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 136
6.1.2 脂肪醇及相应衍生物 139
6.1.3 烷醇酰胺 146
6.1.4 脂肪酸蔗糖酯 149
6.1.5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 150
6.1.6 生物柴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52
6.2 副产品甘油的开发利用 160
6.2.1 制备1,2-丙二醇 163
6.2.2 制备1,3-丙二醇 164
6.2.3 制备二羟基丙酮 165
6.2.4 制备环氧氯丙烷 167
6.2.5 制备丙烯醛 169
6.2.6 生产乙二醇 169
6.2.7 制备碳酸甘油酯 170
6.2.8 甘油气化重整制氢 171
6.2.9 其他用途 172
参考文献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