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1
第一节 一般规定 1
一、规范的适用范围 1
二、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4
三、结构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 12
四、抗震设防烈度 14
五、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防标准 15
六、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20
七、结构概念设计原则 23
第二节 材料 26
一、混凝土 26
二、钢筋 27
三、结构钢材 29
四、钢筋代换 31
第三节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32
一、房屋适用高度 32
二、房屋的高宽比 36
第四节 结构布置 37
一、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37
二、建筑结构平面形状 42
三、结构扭转效应 45
四、楼板开洞和(或)有较大的凹入 49
五、楼板开洞和(或)有较大的凹入的处理措施 51
六、防震缝的设置 53
七、伸缩缝的设置 57
八、建筑结构的竖向体型 61
九、楼层侧向刚度 64
十、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 66
十一、竖向抗侧力构件的连续性 67
十二、相邻楼层质量比 68
十三、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同时突变的高层建筑结构 69
十四、薄弱层的地震剪力放大 70
第五节 楼盖结构 71
一、楼盖选型 71
二、装配整体式楼盖的构造要求 73
三、现浇楼盖的构造要求 74
第六节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76
一、结构在风载及多遇地震下弹性水平位移限值 76
二、罕遇地震下需进行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的建筑结构 81
三、结构薄弱层(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限值 83
四、房屋风振舒适度要求 85
五、楼盖结构舒适度要求 86
第七节 构件承载力设计 87
一、构件承载力设计表达式 87
二、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89
第八节 抗震等级 91
一、上部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 91
二、主楼与裙房为一个结构单元,裙房部分的抗震等级 97
三、Ⅲ、Ⅳ类建筑场地、7度(0.15g)或8度(0.30g)时,确定构件抗震构造措施时的抗震等级 98
四、地下室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 99
第九节 特一级构件设计规定 100
第二章 荷载和地震作用 103
第一节 竖向荷载 103
一、结构自重、楼(屋)面活荷载及屋面雪荷载 103
二、直升机平台活荷载 105
第二节 风荷载 106
一、主体结构基本风压的取值 106
二、风载体型系数 107
三、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 108
四、横风向振动效应或扭转风振动效应 108
五、风洞试验 110
第三节 地震作用 111
一、地震作用计算有关规定 111
二、偶然偏心的取值 113
三、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选用 115
四、时程分析法计算要点 117
五、计算地震作用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取值 120
六、水平地震作用影响系数(设计反应谱) 121
七、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底部剪力法 125
八、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128
九、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132
十、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134
十一、考虑非承重墙体对刚度贡献时的结构自振周期折减 137
第三章 结构计算分析 139
第一节 一般规定 139
一、结构变形和内力计算的弹性方法 139
二、结构计算分析模型的确定 140
三、楼板计算模型的确定 143
四、关于楼面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 145
五、重力荷载作用下,考虑施工过程的结构计算模型 146
六、多向风荷载作用的计算 148
七、抗震设计时,复杂结构及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等的整体分析计算 148
八、计算振型数的确定 149
九、超高、超限、复杂、混合结构等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补充计算 151
十、多塔楼结构的计算分析 152
十一、按应力分析的结果校核截面配筋 153
十二、对结构分析软件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 154
第二节 计算参数 157
一、连梁刚度的折减 157
二、梁的刚度增大 158
三、竖向荷载作用下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 159
四、框架梁的计算扭矩折减 160
第三节 计算简图处理 161
一、节点偏心及框架梁、柱节点区刚域的处理 161
二、复杂结构及复杂平面和立面的剪力墙结构的局部补充计算 166
三、结构底部嵌固部位的确定 168
第四节 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174
一、建筑结构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判别 174
二、建筑结构重力二阶效应的计算 177
三、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要求 180
第五节 结构弹塑性分析及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181
一、结构弹塑性计算分析原则 181
二、结构弹塑性计算分析方法 184
第六节 荷载组合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190
第四章 框架结构设计 194
第一节 一般规定 194
一、关于单跨框架结构 194
二、填充墙及隔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196
三、填充墙及隔墙自身的稳定性 199
四、楼梯间设计 200
五、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 206
六、关于梁柱偏心 207
第二节 截面设计 210
一、强柱弱梁 210
二、强底层柱底 213
三、框架柱、框支柱的强剪弱弯 214
四、角柱的内力调整 216
五、框架梁的强剪弱弯 216
六、框架梁、柱剪压比限值 217
七、偏心受压柱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219
八、偏心受拉柱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220
第三节 框架梁构造要求 221
一、框架梁的截面尺寸 221
二、框架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224
三、框架梁纵筋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224
四、框架梁端截面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225
五、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 226
六、沿框架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构造 227
七、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228
八、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箍筋最小配箍率 229
九、抗震设计时梁、柱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 230
十、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箍筋构造要求 231
十一、非抗震设计时承受弯、剪、扭的框架梁受扭箍筋、受扭纵筋的配筋率 233
第四节 框架柱构造要求 235
一、框架柱的截面尺寸 235
二、柱轴压比 237
三、框架柱纵筋最小配筋率 240
四、框架柱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 241
五、小偏心受拉柱纵向钢筋的配筋率 243
六、柱纵向钢筋的肢距 243
七、框架柱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 245
八、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 246
九、框架柱加密区箍筋体积配箍率 247
十、抗震设计时梁、柱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的构造 250
十一、柱箍筋的其他构造要求 251
十二、非抗震设计时柱箍筋的构造要求 253
第五节 框架梁柱节点构造要求 254
一、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抗震验算 254
二、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箍筋构造 260
三、中间层端节点框架梁柱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 261
四、中间层中间节点框架梁柱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或搭接 267
五、顶层中间节点框架梁柱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 268
六、顶层端节点框架梁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搭接 269
七、抗震设计时贯穿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梁纵向受力钢筋的长度 272
第五章 剪力墙结构设计 275
第一节 一般规定 275
一、剪力墙结构的布置 275
二、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结构洞 278
三、两类不同的连梁 284
四、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范围的确定 285
五、楼面梁不宜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的连梁上 286
六、剪力墙与其平面外相交楼面梁刚接时的设计 287
七、小墙肢宜按柱设计 289
八、短肢剪力墙的设计 290
第二节 截面设计及构造 293
一、剪力墙的截面厚度 293
二、抗震设计时双肢剪力墙的内力调整 296
三、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调整 297
四、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的内力调整 298
五、剪力墙墙肢的剪压比限值 300
六、偏心受压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301
七、偏心受拉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302
八、剪力墙水平施工缝抗滑移验算 303
九、剪力墙墙肢轴压比限值 304
十、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 305
十一、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构造要求 307
十二、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构造要求 312
十三、剪力墙墙肢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 314
十四、剪力墙墙肢分布钢筋构造 316
十五、剪力墙连梁的强剪弱弯 318
十六、剪力墙连梁的剪压比限值 319
十七、剪力墙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320
十八、剪力墙连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321
十九、连梁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 322
二十、连梁的配筋构造 324
二十一、连梁不满足剪压比时的处理措施 326
二十二、剪力墙和连梁开洞规定 330
第六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333
第一节 一般规定 333
一、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 333
二、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原则 334
三、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部分的内力调整 338
四、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 340
五、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主体结构构件之间应尽可能采用刚接 341
六、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 342
七、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对剪力墙间距的要求 344
八、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 346
九、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内力计算 347
十、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内力调整 350
十一、抗震设计时板柱节点冲切反力设计值的调整 351
第二节 截面设计及构造 351
一、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墙体配筋构造 351
二、带边框剪力墙的构造 353
三、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 355
四、抗震设计时防止无梁板脱落措施 362
五、柱帽、托板及板柱抗冲切节点构造 364
六、板柱-剪力墙结构中板的构造要求 369
第七章 筒体结构设计 374
第一节 一般规定 374
一、筒体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 374
二、筒体结构的最小高度 377
三、筒体结构楼盖角部配筋构造 378
四、核心筒或内筒外墙与外框柱间的中距较大时的结构平面布置 379
五、筒体结构核心筒或内筒设计的有关规定 381
六、核心筒或内筒的外墙开洞 382
七、框筒柱和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 383
八、楼盖主梁不宜搁置在核心筒或内筒的连梁上 385
九、抗震设计时框-筒结构的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调整 385
第二节 框架-核心筒结构 387
一、结构布置 387
二、核心筒墙体的设计 390
三、核心筒连梁、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设计 391
四、内筒偏置的框架-筒体结构扭转控制 397
五、内筒长宽比大于2时宜采用框架-双筒结构 398
第三节 筒中筒结构 399
一、筒中筒结构的平面形状 399
二、筒中筒结构的内筒尺寸 400
三、筒中筒结构外框筒布置的有关规定 400
第八章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03
第一节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适用范围 403
第二节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404
一、带转换层建筑结构的转换结构形式 404
二、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 410
三、转换结构水平转换构件的结构形式及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 413
四、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地面以上转换层设置的层数 417
五、带转换层结构转换柱和转换梁的抗震等级 418
六、转换梁设计要求 419
七、转换梁设计的其他规定 421
八、转换层上部竖向抗侧力构件宜直接落在转换层主要转换构件上 424
九、转换柱设计规定 425
十、抗震设计时转换柱的内力调整 427
十一、转换柱设计的其他规定 430
十二、抗震设计时转换梁、柱的节点设计 431
十三、箱形转换设计要点 432
十四、厚板转换设计要点 436
十五、桁架转换设计要点 441
十六、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布置 446
十七、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柱地震剪力标准值的调整 448
十八、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内力调整 449
十九、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体设计 451
二十、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梁上部墙体设计 453
二十一、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框支转换层楼板设计 456
二十二、抗震设计时带托柱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内筒、外框(筒)距离 459
第三节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460
一、采用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的目的 460
二、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462
第四节 错层结构 465
一、错层高层建筑宜设置防震缝划分为独立的结构单元 465
二、错层高层建筑结构计算要点 466
三、错层处框架柱、剪力墙设计要求 468
第五节 连体结构 469
一、7度、8度抗震设计时,层数和刚度相差悬殊的建筑不宜采用连体结构 469
二、连体结构的计算要点 471
三、连接体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设计 474
四、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的结构构件设计 475
第六节 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 476
一、多塔楼及体型收进、悬挑结构的判别 476
二、多塔楼及体型收进、悬挑结构竖向体型突变部位的楼板设计 477
三、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478
四、悬挑结构设计要点 480
五、体型收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482
参考文献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