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韩非的生平 1
第一节 韩非的出生地 1
第二节 韩非的生年 3
第三节 故乡的文化气息 6
一、儒侠文化 7
二、隐士文化 8
三、黄帝文化 9
四、夏商文化 10
第四节 兰陵拜师荀子 11
第五节 宫廷哲学家 13
第六节 勇赴国难 16
一、赴秦的原因 17
二、上《初见秦》之书,不敢触其逆鳞 19
三、继上《存韩》之书,踩钢丝于纵、横 21
四、一棲两雄,其斗?颜 23
五、“庙攻”计被识破,远客不如近爱 25
六、一包毒药,横死云阳 27
第二章 管、商是韩说原理之一 31
第一节 韩国变法时机的丧失 31
第二节 对管子的学习、超越和不及 33
一、引管子居首位,确受其影响 35
二、精研法治超过了管子 39
三、比管子犹有重大不足 42
第三节 对商鞅的盛赞、炒作和过甚 52
第四节 对慎到理论积极的发挥 56
第五节 对子产、吴起劲直性格的赞颂 58
第六节 对法家悲剧命运的三叹 63
第三章 “黄老”是韩说原理之二 67
第一节 对黄帝的熟知、神化和吸收 67
第二节 对老子的博通、精研和神会 70
一、对和平的渴望 70
二、对心欲的检讨 71
三、对公平的探求 72
四、对宇宙的探究 73
第三节 现实的无情棒打破韩非的“黄老”梦 76
第四节 有限的韩非,无限的庄子(兼论惠子) 80
第五节 对申子理论消极的发挥 86
第六节 刀口佛心,留有余韵 90
第四章 孔、荀是韩说原理之三 93
第一节 对孔子的赞许、批判和攻击 93
一、初研法理对孔子的赞许 94
二、深究法治对孔子的批判 96
三、理论确定对孔子的攻击 99
第二节 荀子是韩非理论的启导者 107
第三节 孟子是韩非理论的敌人 110
第四节 韩非由儒而法的轨迹 113
第五节 对儒家尖刻的讽刺 116
第六节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19
第五章 韩非对《吕氏春秋》的挑剔 120
第一节 韩非和吕不韦同乡不同道 120
第二节 韩非对《吕氏春秋》次属性的吸收 122
一、“主道”方面对《吕氏春秋》的吸收 123
二、“分”的研究对《吕氏春秋》的吸收 124
三、故事方面对《吕氏春秋》的吸收 127
第三节 韩非对《吕氏春秋》“反其道”的挑剔 128
一、对于“赏”的客观对象的争辩 129
二、由《吕氏春秋》竖起“显学”的靶子 130
三、对《吕氏春秋》鼓吹的“贤”不以为然 131
四、由“贤治”升入“法治”的辩难之极 133
五、超越人情分析而进入法理剖辩 134
第六章 韩非对墨子学说的对抗 137
第一节 对抗根源于其师对墨子的贬评 137
第二节 在其著作中只是虚抬墨子 139
第三节 基本主张和墨子对抗 142
一、“上法而不上贤” 143
二、励战而不“非攻” 143
三、治策与“兼爱” 145
四、行赏与节俭 146
五、信“法”而不信“天”信“鬼” 147
第七章 韩非对“无为”治国理念的发明 150
第一节 《解老》《喻老》意在谏上 150
第二节 “无为”治国理念的分野 152
第三节 对韩非发明“无为”的评述 155
第四节 发明“无为”异性成分的掺入 158
第五节 由《解老》到《喻老》的裂变 160
第六节 “无为”治针对后世的影响 163
第八章 韩非“法”“术”“势”统治学说的创立 167
第一节 “法,“术”,“势”的探源 167
第二节 韩非“法”“术”“势”的继承关系 170
第三节 韩非著作中的“法”“术”“势” 173
第四节 韩非“法”“术”“势”基本观念的确立 176
第五节 韩非“法”“术”“势”的若干混淆 181
第六节 韩非“法”“术”“势”学说的影响 184
第九章 韩非思想发展的梗概 189
第十章 韩非学说的矛盾性 201
第十一章 法家韩非的思维品质 206
第十二章《韩非子》的文学价值 217
第十三章 韩非的法眼故事 225
附录:对韩国史的考察 235
一、披荆斩棘的韩国的始祖——姬万 235
二、韩国都城的迁移(考察记之一) 236
三、韩国都城的迁移(考察记之二) 237
附:韩国迁都示意图 239
四、战国时通向东西南北的商埠 239
附:战国时各地物产示意图 242
五、《史记》称曾“大于诸侯”的韩国的疆域 242
六、秦国屡次侵韩的原因 244
七、韩国和秦国的战争 247
八、韩国的世系和年代 250
九、韩国的兴衰史(一) 251
十、韩国的兴衰史(二) 254
十一、韩国的兴衰史(三) 257
十二、韩国的兴衰史(四)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