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科学技术大事记 9
第一篇 机构、队伍 35
第一章 科研机构 3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5
第二节 系、研究所(室) 36
附表一系、教研室、实验室一览表 38
附表二 研究机构一览表 40
第二章 教师、专业技术人员 44
第一节 沿革 44
第二节 队伍建设 45
第三节 培训 47
第四节 职称评定与晋升 48
第五节 兼职教师、返聘教师 50
第三章 研究生 51
第一节 沿革 51
第二节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52
第三节 博士和在职研究生学位授予 55
第四节 研究生与科学研究 57
第四章 博士后 60
第一节 沿革 60
第二节 博士后管理 61
第三节 博士后培养 62
第二篇 学科与专业(研究机构) 65
第一章 数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65
第一节 计算数学 65
第二节 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67
第三节 主要科技成果 68
附 表 科技成果一览表 70
第二章 物理、化学 74
第一节 理论物理 74
第二节 有机化学 76
第三章 力学 81
第一节 计算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研究所) 82
第二节 结构力学、固体力学 89
第三节 实验力学、一般力学 91
第四节 主要科技成果 94
附 表 科技成果一览表 99
第四章 土木、水利,建筑学 107
第一节 海岸工程、近海工程、港口及航道工程(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07
第二节 水工结构工程、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 116
第三节 结构工程(结构工程研究所) 124
第四节 水力发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研究所) 133
第五节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139
第六节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143
第五章 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化工研究所) 145
第一节 精细化工(染料、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工合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145
第二节 化学工程、生物化工、环境化工(化学工程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 152
第三节 有机化工(煤化工研究设计所)、工业催化(工业催化剂研究所) 161
第四节 无机化工(大化肥科技咨询培训中心) 167
第五节 应用化学 170
第六章 机械工程 174
第一节 机械制造、机电控制与自动化、流体传动及控制(精密机械研究所、模具研究所、机电设计研究所 174
第二节 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研究所) 186
第三节 机械学 190
第四节 工程图学 193
第七章 材料科学与工程 196
第一节 铸造(铸造工程研究中心) 196
第二节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形状记忆合金研究所) 207
第三节 高分子材料 212
第四节 三束材料改性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 216
第八章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221
第一节 内燃机(内燃机研究所) 221
第二节 热能工程、热力叶轮机械 228
第三节 化工过程机械(气波制冷研究与推广中心) 231
第九章 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工程研究所) 236
第一节 学科沿革 236
第二节 主要科技成果 237
附 表 科技成果一览表 238
第十章 电子学与通信 241
第一节 通信与电子系统 241
第二节 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研究所) 244
第十一章 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47
第一节 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 247
第二节 工业自动化 250
第三节 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252
第十二章 仪器仪表 258
第一节 光学仪器(应用物理研究所) 258
第二节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263
第十三章 管理科学与工程 267
第一节 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研究所) 267
第二节 管理工程、技术经济(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 273
第十四章 哲学、政治学 278
第一节 科学技术哲学 278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 281
第三篇 科技规划、计划 287
第一章 科技规划 287
第一节 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1956~1967) 287
第二节 十年科研发展规划(1963~1972) 288
第三节 “文革”结束前后的科研规划(1974~1977) 289
第四节 研究机构建设规划 290
第二章 科技计划及经费 291
第一节 科技计划 291
第二节 科技经费 297
第三章 科学基金 300
第一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00
第二节 国家教委基金和其他基金 303
第四篇 科学技术成果 307
第一章 获奖、鉴定成果 307
第一节 全国科学大会前的科技成果(1953~1977) 307
第二节 全国科学大会后的获奖、鉴定成果(1977~1990) 313
第三节 科技成果管理 339
第二章 专利 342
第一节 专利申报 342
第二节 专利管理 345
第三节 专利实施 345
第三章 科技论文、著作 347
第一节 科技论文 347
第二节 教材、专著 348
第五篇 国内外交流 353
第一章 国内学术交流 353
第一节 全国性学术会议 353
第二节 校级综合科学报告会 355
第三节 日常学术交流 357
第二章 国际交流 360
第一节 国际学术交流 360
第二节 国际人员交流 362
第三节 国际合作 363
第四节 国际交流的管理 365
第三章 科技出版物 367
第一节 科技期刊 367
第二节 科技图书 369
第四章 科技群团 373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协会 373
第二节 大学生、研究生科协 375
第六篇 面向经济建设 379
第一章 科技协作与服务 379
第二章 科技产品、科技企业 384
第一节 沿革 384
第二节 校办科技企业及其产品 385
第七篇 科技支撑条件 391
第一章 科技物资设备 391
第一节 发展沿革 391
第二节 世界银行贷款及仪器、设备进口 393
第三节 化院分析中心 393
第四节 全校计算机系统 394
第五节 重点实验室的重点装备 395
第六节 物资设备管理体系 395
第二章 科技图书情报咨询 402
第一节 文献资源 402
第二节 情报机构、人员 404
第三节 情报咨询服务 405
第四节 图书情报学研究 407
第三章 科技档案 408
科技人物 413
传略 413
简介 421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421
二、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26
三、国家“三大奖”项目负责人 455
四、知名老科技专家 459
教授、研究员及其他正高职人员名录 467
附录 473
第一部分 文件、典型材料 473
关于我校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报告(有关部分)&金同稷 473
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开创我校科技工作新局面&林安西 482
“争气港”使人扬眉吐气&连健生、雷克啸 490
发挥理工科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积极为大化肥引进装置做贡献&陈五平 495
团结进取十二年,艰苦攻关做贡献&煤化工研究设计所 500
第二部分1991~1993年主要科技统计资料 507
一、科技经费 507
二、重要科技项目(“八五”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重大、重点基金) 507
三、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509
四、新增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博士生导师 509
五、新批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510
六、新增的部委级以上研究、开发、培训机构 510
七、获省、部级二等奖,市级一等奖以上的科技成果 510
八、新授权的专利 514
九、在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和在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 516
十、获部委级二等奖以上的优秀教材 516
编纂始末 517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志评审鉴定意见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