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1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3
(一)新创壮文 3
(二)壮文教育 4
(三)双语教育 4
(四)相关理论概念:场域与文化资本 5
三二、相关研究综述 6
(一)壮文的创制和发展的历程研究 7
(二)对新创壮文推行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讨论 8
(三)壮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9
(四)人们对壮文的主要态度及观点研究 10
(五)新老壮文的比较研究 12
(六)关于壮汉双语教学的研究 13
四、研究方法 15
第一章 广西壮族及其语言文字概述 16
第一节 广西壮族社会概况 16
一、广西地理及民族分布概况 16
二、壮族源流概论 18
第二节 广西壮族语言文字概述 22
一、广西壮族人口分布和语言分布概况 22
二、广西壮族双语和多语掌握概况 24
三、壮族文字发展概况 25
(一)壮族在使用新创壮文前,曾经使用过的文字和使用范围 25
(二)新创壮文的创制 27
(三)文字管理机构的状况 29
第二章 广西壮文教育发展及现状 32
第一节 新创壮文的推行与发展概况 32
一、启动阶段(1957—1966年) 33
二、停滞阶段(1966—1979年) 34
三、恢复和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35
(一)壮族新创文字在扫盲教育中的应用 36
(二)壮族新创文字在其他社会领域中的应用 40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后新创壮文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45
一、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壮族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46
二、徘徊阶段——2000年以后壮族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48
第三节 新创壮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50
一、调查内容 50
二、调查方式 51
三、调查过程 51
四、田野点的基本情况 51
五、田野调查结果 53
(一)新创壮文在学校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 53
(二)目前广西壮汉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6
(三)目前新创壮文在扫盲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70
第三章 社会变迁中的广西壮文教育发展 75
第一节 广西壮文学校发展历程概述 76
一、初创发展时期(1956年3月—1966年5月)——壮文专业的起步时期 78
二、“文化大革命”干扰停滞时期(1966年5月—1973年12月)——壮文专业的停滞时期 81
三、干校办班时期(1974年1月—1980年7月)——壮文专业的复苏时期 82
四、恢复发展时期(1980年7月—1993年7月)——壮文专业的鼎盛时期 83
五、改革发展时期(1993年7月—2000年7月)——壮文专业发展中蕴藏危机的时期 85
六、创新发展时期(2000年7月至今)——壮文专业的谢幕时期 87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学校发展——壮文学校所处的场域分析 92
一、经济场域——来自市场的冲击 93
二、政治场域——国家政策的影响 95
三、文化场域——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 98
第三节 个体境遇与壮文教育发展——来自文化资本理论透视 101
一、精英的生活轨迹——壮文专业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101
二、生存现状素描——壮校毕业生中的平凡者和失落者 105
三、个体境遇与壮文教育发展——文化资本理论的透视 113
第四章 壮文教育的前景分析 117
第一节 推广壮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117
一、推行新创壮文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 117
二、推行新创壮文,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繁荣 118
三、推行新创壮文对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119
四、推行新创壮文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0
五、壮文具有保存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功能 121
六、壮语现在仍然是农村地区壮族人民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壮文拥有巨大的存在空间 122
第二节 推行壮文教育的消极因素 124
一、标准音点范围有限,南北部壮语之间差别较大 124
二、推广汉语的影响 126
三、壮族社会文化心理传统的影响 127
四、壮文同汉字的异质性造成壮族知识分子的排斥心理 128
五、壮文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功用的限制 129
第三节 人们对壮文前景的有关讨论 131
一、民族工作部门的态度 131
二、教育部门的态度 132
三、其他政府部门的态度 132
四、教师对壮文前景的态度 133
五、学生对壮文前景的态度 135
六、当地家长的态度 136
七、简单结论 137
第四节 对壮文教育发展的建议与讨论 138
一、民族教育应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多元整合教育理论带来的启示 139
二、壮文教育的普及发展之路——开发以壮文教育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141
结语 145
一、本书创新点和主要结论 145
(一)本书的创新点 145
(二)主要结论 145
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47
参考文献 148
附录 163
后记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