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山东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行霈,陈进玉主编;王志民,徐振宏本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1088786
  • 页数:644 页
图书介绍:本套书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为响应“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牵头,举全国文史馆之力编撰的一套大型文化丛书,是一项国家级的重点文化工程。该套丛书以文为主,适当配图,年代上限自有文字记载开始,下限原则上截止到辛亥革命。本卷综合、简要、有重点地展示了山东地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的传统文化。

总绪论&袁行霈 1

绪论 1

第一节 海岱之间——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 1

第二节 齐鲁之邦——区域沿革与文化传承 4

第三节 从文化“重心”到人文圣地——历史地位与贡献 9

第四节 二元一体——文化的融合与构成 13

第五节 四向传播——文化辐射与影响 17

上编 31

第一章 海岱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1

第一节 创榛辟莽:从沂源猿人到沂沭、汶泗细石器文化 31

第二节 进化新境:海岱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 34

第三节 文明初兴:东夷族形成期的海岱文化 38

第四节 分化融合:华夏民族滥觞期的海岱文化 43

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山东地区文化 55

第一节 华夏同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 55

第二节 商夷东兴:商文化与东夷文化 60

第三章 西周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形成与繁荣 71

第一节 齐鲁立国与齐、鲁文化特色的形成 71

第二节 周室衰微与鲁文化地位的提升 76

第三节 齐桓公首霸与齐文化发展 83

第四节 春秋齐鲁史学和文学 90

第四章 孔子与早期儒家思想体系 101

第一节 孔子思想的来源 101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成就与文化贡献 105

第三节 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 111

第四节 孔子弟子与儒家学派的形成 116

第五节 子思整理孔子遗说 121

第六节 继往开来的儒学大师孟子 126

第七节 晚周儒学大师荀子 130

第五章 战国时代齐鲁文化“重心”地位的展现 136

第一节 诸子百家与齐鲁 136

第二节 儒墨“显学” 144

第三节 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151

第四节 齐鲁兵学文化 159

第五节 齐鲁科学与技艺 170

第六章 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下齐鲁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187

第一节 齐鲁文化与秦代社会 187

第二节 齐鲁文化与汉代政治 193

第三节 董仲舒与“独尊儒术” 198

第四节 居于主流地位的两汉齐鲁经学 204

第五节 经学大师何休、郑玄与今古文经学的对立及整合 212

第六节 两汉时期齐鲁地区的宗教文化与谶纬之学 219

第七节 科技成就 226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交流中的齐鲁文化 235

第一节 齐鲁文化与齐鲁世族的形成 235

第二节 齐鲁世族与南北、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40

第三节 政治分裂局面下的齐鲁经学与史学 244

第四节 齐鲁名士与魏晋玄学 249

第五节 佛、道并立的齐鲁宗教 253

第六节 自觉时代的齐鲁文学与书法艺术 258

第七节 科学技术 263

第八章 隋唐五代:文化开放背景下的山东地域文化 271

第一节 政治大一统下的山东经学 271

第二节 山东家族文化与山东士风 275

第三节 山东地区的宗教文化 282

第四节 文学艺术成就 290

第九章 宋金元:民族文化交流中的山东地域文化 300

第一节 泰山学派的形成及其时代精神 300

第二节 三教合一的全真道在山东的兴起 306

第三节 文学艺术成就 309

第四节 李清照与辛弃疾 313

第五节 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 318

第十章 明清:社会转型中的山东文化 324

第一节 明清时期山东学术文化 324

第二节 空前繁荣的明清文学 330

第三节 西学东渐与齐鲁文化新景观 339

第四节 武训与山东义学 348

第五节 清末新政与山东社会文化大转型 352

下编 364

第一章 泰山与泰山文化 364

第一节 泰山文化的起源 364

第二节 封禅文化 367

第三节 宗教文化 373

第四节 民俗文化 379

第五节 文化名人与泰山 384

第二章 “圣地”文化 400

第一节 中国第一庙—孔庙 400

第二节 东方第一府——孔府 409

第三节 天下第一林——孔林 415

第四节 孟子文化遗址 422

第三章 海洋文化 431

第一节 华夏海洋信仰的重心地带 431

第二节 中外文化传播的海路枢绍 440

第三节 海上丝路与南北海运的通衢 446

第四节 海上国门与海防文化的重镇 452

第五节 悠久丰富的海洋渔盐文化 458

第四章 运河文化 466

第一节 弃弓走弦:山东运河的开凿与京杭运河的贯通 466

第二节 漕运咽喉:山东水次仓与漕粮运输 472

第三节 贸易中心的形成与运河城镇带的兴起 477

第四节 运河带文化兴盛与民俗变迁 486

第五章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齐长城 494

第一节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概说 494

第二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498

第三节 中国长城文化的发端——齐长城 520

第六章 汉墓·汉画像石·秦汉北朝石刻 530

第一节 社会与文化图景的缩影:汉代墓葬 530

第二节 汉代历史的画卷:汉代画像石 538

第三节 中国石刻的瑰宝:秦汉北朝石刻 549

第七章 “闯关东”与移民文化 556

第一节 山东人与“闯关东” 556

第二节 “闯关东”的历史 561

第三节 山东移民的生计 564

第四节 “闯关东”与关东民俗 569

第五节 “闯关东”的保护神“秃尾巴老李” 572

第八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576

第一节 民间文学 576

第二节 民间音乐与舞蹈 583

第三节 地方戏与曲艺 590

第四节 传统体育竞技 597

第五节 民间手工技艺 599

第六节 传统医药与烹饪 605

附录 610

一、山东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第1—6批) 610

二、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15

主要参考文献 619

索引 624

后记 639

跋&陈进玉 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