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言 1
1.1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互馈关系 1
1.2本书阐述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法 2
1.3主要成果摘要 5
2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基本特征研究 11
2.1大地构造环境与区域地质构造格局的总体特征 11
川滇菱形断块 11
川西北三角形断块 14
滇西南构造活动区 16
川中断块 17
2.2区域地球物理环境与地壳结构特征 18
川滇菱形断块区 18
滇西南构造活动区 20
川西北断块区 23
2.3区域地壳应力—形变场的基本特征 25
2.4区域地震活动的基本规律 27
3滇西北虎跳峡水电站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强震发生条件 31
3.1地质背景 31
3.2区域构造格架 33
3.3虎跳峡地区主要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 34
主要断裂特征 34
断裂新活动性特征的测试研究 39
3.4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 43
新生代的构造变形特征 43
区域地貌特征 48
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与构造、地貌的发展演化 50
现今构造应力场与地壳形变特征 54
3.5现今构造与强震活动特征 59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59
丽江大震调查及发震机制分析 72
3.6区域应力形变场有限元分析与地震空间迁移反演 88
区域应力形变场分析 88
地震迁移规律反演 97
3.7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99
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性特征及其对工程选址的影响 99
区域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 101
各比选坝址的稳定性及地震基本烈度问题 102
主要断裂挽近期活动对金沙江河床覆盖层沉积的控制作用 105
4安宁河开发区断裂新活动性及强震发生机制研究 107
4.1区域地质构造环境与地震活动基本特征 107
4.2断裂新活动性与地震—构造环境 108
断裂新活动性特征 108
断层粘滑活动问题的热释光测温研究 110
强震—构造环境 111
4.3断层新活动特性及强震发生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112
基本思路 112
计算模型的建立 113
有限元计算成果分析 113
离散元分析 117
4.4综合评价 118
5岷江上游经济区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灾害预测研究 120
5.1前言 120
5.2区域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总体特征 120
区域地形地貌总体特征 120
区域地质概况 121
区域地球物理异常与深部构造特征 133
5.3重点研究区段断裂新活动性及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 133
研究概况 133
断裂构造格架的总体特征 136
主要断裂及其新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136
新构造运动及产物研究 151
5.4研究区及邻区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灾害研究 155
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特征研究 155
研究区及邻区地震灾害及环境效应研究 163
5.5区域现今构造应力—形变场有限元分析与未来地震灾害预测 167
区域现今构造应力—形变场有限元分析 167
潜在震源区划分与未来地震震级预测 173
6大渡河铜街子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178
6.1库坝区地质环境条件 178
区域地质地貌概况 178
库坝区主要断裂的发育特征 179
库坝区地应力场及现今构造一地震活动特征 181
库坝区水文地质条件 183
6.2诱发地震活动的一般特征 183
概况 183
诱发地震的时空分布特点 184
诱发地震与水位的关系 185
6.3诱发地震的成因机制分析 186
诱发地震产生条件的地质分析 186
以典型的地震事件及地震活动特征剖析为基础的诱震机制分析 190
关于本区水库诱发地震成因机制的主要结论 195
6.4模拟研究 196
库坝区构造应力—形变场的数值模拟 196
蓄水后空隙水压力场的数值模拟 199
关于模拟研究的主要结论 205
6.5预测评价研究 205
7中国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机制和预测评价研究 206
7.1中国水库诱发地震概况 206
7.2中国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机制研究 210
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的产生条件 210
构造型水库地震的诱震机制 213
7.3中国水库诱发地震的活动特征 216
7.4水库诱发地震的预测评价问题 219
8中国西南区域形变—应力场特征及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的主要认识结论 220
8.1挽近期区域构造应力的演化历史及成因机制 220
挽近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历史 220
地壳应力—形变阶段 220
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成因机制 222
8.2区域现今形变—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及强震发生的主要模式与机制 223
8.3中国西南水电开发中诱发地震的预测评价问题 225
9河谷应力场形成及岩体结构表生改造基本规律研究 229
9.1典型地区河谷应力场特征分析 229
9.2河谷应力场特征及其发育的基本规律 237
河谷应力场的区域特征分析 237
河谷应力场发育规律分析 238
9.3河谷应力场形成及演化分析 242
9.4河谷高地应力区的识别—岩芯饼裂现象 249
9.5河谷应力场释放与边坡卸荷带形成的基本规律 251
卸荷条件下边坡岩体的破裂机理及卸荷带的形成 251
卸荷带及其工程和力学含义 254
典型边坡卸荷带实例 255
边坡卸荷带发育规律分析 260
9.6缓倾角结构面表生改造机制分析 263
缓倾角结构面的回弹错动改造 263
缓倾角结构面的拉裂—贯通改造 265
10高应力环境下近水平岩层高边坡时效变形机理分析 267
10.1概述 267
10.2高边坡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267
10.3高边坡变形破裂现象及组合模式研究 270
坡顶后缘张裂 270
坡体深部张裂 273
断层F2,F5,F0变形迹象 277
层间滑移迹象 278
采掘沉陷变形迹象 279
边坡变形破坏组合模式分析 280
10.4高边坡变形破坏机制数值模拟研究 281
坝区应力场及边坡整体变形破坏机制的有限元反演分析 281
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的物理模拟 285
10.5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其工程环境效应评价 288
11顺倾向岩质高边坡时效变形机理及工程环境效应评价 290
11.1概述 290
11.2边坡地质概况 290
11.3边坡典型时效变形特征及模式机理分析 292
边坡变形破坏现象 292
斜坡变形破坏机制模型 297
11.4顺倾向边坡的工程适宜性评价 298
应变速率分析 298
数值模拟分析 298
极限平衡模型分析 301
12复杂反倾向岩体边坡时效变形机理及工程适宜性评价 307
12.1概述 307
12.2高边坡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307
12.3深裂缝成因类型及发育特征 309
深裂缝现象综述及成因类型划分 309
卸荷张裂型深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 311
构造剪胀型(构造型)深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 318
其它类型 321
深裂缝发育与岩性、构造及地貌的关系 323
12.4深部裂缝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324
概念模型的建立 324
数值模拟验证 328
12.5深部裂缝工程适宜性分析 333
13坚硬块状岩体高边坡时效机制及工程适宜评价 336
13.1概述 336
13.2阶梯状蠕滑—拉裂滑移模式分析 336
高边坡工程地质概况 336
高边坡时效变形现象及模式机制分析 338
高边坡岩体变形破坏机制的数值模拟 344
高边坡变形体的工程适宜性评价 347
13.3滑移—拉裂—剪断型边坡时效变形机理及工程适宜性分析 348
高边坡工程地质概况 348
时效变形破裂现象及机制分析 348
软弱结构面时效变形特性的流变学研究 351
变形破坏机制的数值和物理模拟研究 356
变形体稳定性分析及工程适宜性评价 361
14滑坡堵江事件概况 365
14.1国外滑坡堵江事件的研究现状 365
滑坡堵江事件的识别研究 365
滑坡堵江天然堆石坝的研究 366
滑坡堵江事件的灾害研究 366
天然堆石坝的合理利用和治理 367
14.2我国滑坡堵江事件的研究现状 367
14.3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368
15岷江上游典型滑坡堵江事件研究 370
15.1研究区自然地质环境概况 370
自然地理 370
区域地质构造 372
地貌与新构造运动 374
15.2 1933年叠溪地震滑坡堵江事件 376
1933年叠溪地震概况 376
地震崩滑堵江 378
地震崩滑堵江的灾害及环境效应 385
大、小海子存在着隐患 386
15.3花红园滑坡堵江事件 387
15.4周场坪滑坡堵江事件 389
15.5岷江上游古滑坡堵江事件 390
16我国滑坡堵江的时空发育分布规律 393
16.1滑坡堵江事件的若干基本概念 393
16.2我国滑坡堵江的空间分布规律 393
16.3我国滑坡堵江的时间分布规律 406
年际分布特征 406
月际分布特征 407
16.4青藏高原的隆起与中国滑坡堵江分布的关系 407
17我国滑坡堵江事件的类型及其特点研究 412
17.1按斜坡破坏机制分类 412
17.2按滑坡物质组成分类 413
17.3按堵江滑坡体积大小分类 414
17.4按滑坡堵江状况分类 414
18崩滑堵江的成生条件 419
18.1崩滑堵江的地质地貌条件 419
滑坡堵江的物质条件——易滑地层 419
崩滑堵江的地质构造条件 421
崩滑堵江的地形地貌条件 423
18.2崩滑堵江的诱发条件 425
强震诱发崩滑堵江事件 425
暴雨诱发滑坡堵江事件 428
人类活动诱发滑坡堵江事件 429
18.3崩滑堵江的河床水动力条件 430
河床条件 430
水动力条件 433
19崩滑堵江天然堆石坝和堰塞湖的基本特征 435
19.1天然堆石坝和堰塞湖的基本特征 435
几何特征 435
历时特征 439
19.2天然堆石坝的稳定性 440
天然堆石坝的破坏模式 440
天然坝的稳定性浅析 442
20崩滑堵江的灾害及环境效应 444
20.1直接灾害及环境效应 444
滑坡的灾害及环境效应 444
涌浪的灾害及环境效应 449
滩险的灾害及环境效应 450
20.2间接灾害及环境效应 453
淹没的灾害及环境效应 453
次生洪水的灾害及环境效应 454
岸坡变形破坏的灾害及环境效应 457
不良地质环境的危害及环境效应 458
21滑坡堰塞沉积中的环境信息研究 461
21.1古堰塞沉积物特征 461
剖面特征 461
沉积物的颜色与粒度 470
沉积构造 471
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 474
21.2岷江上游地区环境演化研究 477
生物地层特征与气候 477
地球化学特征与气候 478
沉积物的磁化率、频率磁化率及其古气候 484
碳氧同位素 487
末次冰期全气候变化及在我国的反应 490
22崩滑堵江灾害预测方法研究 494
22.1滑坡堵江危险度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494
二级模糊评判的数学模型 494
滑坡堵江的参评因素分析 495
参评因素隶属度的确定 496
计算方法 498
小结 500
22.2溃坝洪水预测 500
概述 500
溃坝洪水计算 501
计算成果 507
溃坝洪水的危险性评价 519
23崩滑堵江的合理利用和治理 520
23.1大型天然水体的合理利用 520
水力发电和引水灌溉 520
资源开发 522
23.2大型天然水体的治理措施 522
河床上拱堵江的治理措施 522
完全堵江的治理措施 523
24结论 525
主要参考文献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