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3
一、研究中小企业的意义 3
二、中小企业资源平衡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1
第二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13
二、研究方法 14
第三节 框架与主要内容 15
第二章 理论综述 19
第一节 理论回顾与比较 19
一、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演变 19
二、竞争理论比较 35
第二节 理论模型选择 39
一、资源、组织、业务、战略的互动模型 39
二、资源带:资源特性与策略选择 40
第三节 理论基础 43
一、资源的含义及其分类 43
二、资源的特性 49
三、几组关系的分析 52
四、资源的平衡性及实现资源平衡的策略选择 57
第三章 中小企业类型与资源特征 63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界定 63
第二节 中国中小企业类型 66
一、中小企业生命周期 67
二、中小企业类型的界定 69
三、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比较 71
第三节 中小企业的资源特征:与大企业的比较 77
一、资源的差异化与稀缺性 78
二、资源的流量与存量 78
三、资源的弹性与刚性 79
四、资源的专门性与一般性 79
五、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收益率 79
六、资源能量水平与折旧速度 80
七、资源成本与管理成本 80
第四章 中小企业资源的平衡性 83
第一节 资源平衡的两种主流观点 83
一、观点比较 83
二、资源平衡的观点差异的实质 85
第二节 资源平衡的科学界定 87
一、判定基准 87
二、判定基准基础上资源平衡的界定 89
第三节 资源平衡的约束条件 91
第四节 资源平衡的分析方法 100
一、资源平衡的基本分析框架:资源平衡评价表 101
二、资源平衡评价表的运用:企业资源变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103
三、资源平衡分析与评价方法在资源管理与提升研究中的运用要点 111
第五节 资源平衡案例分析 112
一、两家成功的医疗器械公司 112
二、某玻璃幕墙安装公司的失败案例 117
三、微软公司与戴尔公司成功模式的启示 119
第五章 中小企业资源的杠杆作用 125
第一节 发挥资源的杠杆作用:选择灵活的市场策略 125
一、中小企业的市场策略之一:搭上产业成长的快车道 125
二、中小企业的市场策略之二:在市场的夹缝中成长 126
三、中小企业的策略之三:采用迂回攻击的游击策略 128
第二节 发挥资源的杠杆作用:聚焦企业目标,集中资源 131
一、统一愿景与目标 131
二、集中企业目标 135
三、瞄准顾客的价值 136
第三节 发挥资源的杠杆作用:识别、挖掘关键资源 137
一、关键资源的含义 137
二、关键资源的识别 138
三、关键资源的挖掘 140
第四节 发挥资源的杠杆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141
一、资源的利用效率 141
二、资源重复利用 142
三、资源的快速回收 144
四、资源的融合 145
第五节 发挥资源杠杆作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146
第六章 中小企业的资源外取 153
第一节 资源外取的含义 153
一、资源外取的概念由来 153
二、资源外取的成因 154
三、中小企业资源外取的三种形式 156
第二节 资源外取效用与风险分析 157
一、资源外取的效用 158
二、资源外取的风险 160
第三节 资源外取决策框架 162
一、区分关键资源与一般资源 162
二、确定资源外取依据 163
第四节 资源外取策略的选择 166
第五节 资源外取的管理 168
一、确定供应商及合作伙伴 168
二、资源外取活动的管理 168
第六节 中小企业资源外取的重要组织形式:虚拟企业 172
一、虚拟企业的基本含义 172
二、虚拟企业的特点 174
三、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75
四、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策略安排 178
第七章 中小企业资源提升 185
第一节 资源提升的含义 185
一、产品升级与企业资源提升 185
二、中小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与企业资源提升 186
三、产业演变与企业的资源提升 189
四、企业战略转型与资源提升 189
第二节 资源提升的方式 191
一、开发新资源 191
二、对现有资源的革新与整合 196
第三节 中小企业创新 197
一、中小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 198
二、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201
三、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 206
四、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 215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221
第一节 主要观点 221
一、中小企业资源平衡的科学界定 222
二、资源平衡的评价方法:资源平衡评价表 224
三、中小企业资源管理的策略方法:资源杠杆与资源外取 224
四、资源提升:资源革新与创新 226
第二节 有待探讨的问题 227
一、对资源平衡评价表的研究需要深入 227
二、以资源平衡为核心思想的资源管理与提升的研究体系还需完善 228
三、需要更多地从企业内部视角研究中小企业的资源管理与提升,使理论研究更贴近企业实践 228
四、吸收其他管理理论的精华,博采众长 229
五、无形资源的管理需要做专项研究 229
第三节 管理理论变迁的启示 230
参考文献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