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背景意义 1
二 研究叙评 5
三 取域范围 9
四 研究方法 10
五 创新点 11
六 其他说明 12
第一章 金华民歌的生成背景 13
第一节 生态环境 13
一 区位界域 14
二 地理描述 15
三 地貌特征 15
四 气候状态 16
五 自然风光 16
第二节 人文背景 17
一 文化积淀 17
二 经济方式 18
三 方言语系 18
四 民俗传统 19
五 宗教信仰 21
第三节 传统音乐资源 22
一 民间歌曲 22
二 民间曲艺 23
三 地方戏曲 24
四 民间歌舞 25
五 民间器乐 26
第二章 历史嬗变中的金华民歌 29
第一节 金华民歌的历史渊源 32
一 金华民歌考源 32
二 金华民歌活动 33
第二节 民歌传人与民间歌手 38
一 民歌传人 38
二 民间歌手 40
第三节 民歌内容与代表作品 43
一 题材内容 43
二 代表作品 44
第三章 金华民歌的体裁及艺术特征 46
第一节 劳动号子 46
一 劳动号子的功用 47
二 金华劳动号子的类别 48
三 金华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 52
第二节 山歌 54
一 山歌的功用 54
二 金华山歌的类别 55
三 金华山歌的艺术特征 60
第三节 小调 63
一 小调的功用 64
二 金华小调的类别 65
三 金华小调的艺术特征 86
第四章 金华民歌衬词的表现形态 93
第一节 金华民歌衬词的类别 94
一 语气助词类 94
二 象声拟声类 96
三 指代称谓类 98
四 表意性衬词 100
第二节 金华民歌衬词的表现形态 101
一 首衬形态 101
二 间衬形态 103
三 尾衬形态 107
第三节 金华民歌衬词的运用特点 110
一 号子中的衬词 110
二 山歌中的衬词 112
三 小调中的衬词 113
第五章 金华民歌衬腔的表现形态 116
第一节 金华民歌衬腔的类别 117
一 单音形态 118
二 乐汇形态 119
三 乐节形态 120
四 乐句形态 121
五 乐段形态 122
第二节 金华民歌衬腔的旋律形态 123
一 平行 124
二 级进 124
三 跳进 129
第三节 金华民歌衬腔的结构形态 131
一 加叠形态 131
二 加垛形态 132
三 加复形态 133
四 加插形态 134
第六章 金华民歌衬词衬腔的功能意义 135
第一节 衬词衬腔的表现功能 136
一 加强语气、活跃情绪 136
二 拟声绘景、渲染气氛 139
三 丰富节奏、发展旋律 140
四 润饰正词,保字助腔 142
第二节 衬词衬腔的结构功能 144
一 启示引入 144
二 加衬扩充 146
三 连接过渡 147
四 加强收束 149
第三节 衬词衬腔的文化意义 151
一 它是原始语言的遗留形式 151
二 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152
三 它是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 154
第四节 衬词衬腔的审美意义 156
一 形态美 156
二 情态美 158
三 意态美 159
四 风格美 160
第七章 金华民歌的腔词关系 161
第一节 金华方言的声韵调 162
一 金华方言的声母 162
二 金华方言的韵母 163
三 金华方言的字调 164
第二节 腔与词的音调关系 165
一 字调与唱腔 166
二 语调与唱腔 168
第三节 腔与词的节奏关系 170
一 腔词节奏的轻重关系 170
二 腔词节奏的段落关系 174
第八章 金华民歌的活态现状与传承发展 178
第一节 金华民歌的活态现状 178
一 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179
二 演唱群体日渐寥落 179
三 民间歌手后继乏人 180
四 民歌研究尚显薄弱 181
第二节 金华民歌的保护对策 182
一 挖掘整理、形成文字 183
二 保护传人,承续历史 183
三 开展活动,扩大影响 184
四 渗透教学,实现传播 184
五 完善机制,组织研究 185
第三节 金华民歌的发展思索 186
一 开发与利用 186
二 创新与发展 187
结语 189
附录 书中引用的民歌谱例索引 193
参考文献 198
一 主要参考书目 198
二 主要参考文目 201
后记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