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
基础篇 农药应用的基本常识 2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世界农药的发展概况 3
1.1天然植物药物和无机药物时代 3
1.2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4
第二节 中国农药的发展概况 4
2.1中国农药发展的三个阶段 4
2.2中国农药发展的特点 5
第三节 农药开发的发展趋势 7
3.1农药发展的趋势 7
3.2农药开发的新特点 7
第四节 农药防治在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9
4.1农药防治法是人类防治有害生物危害的必然选择 9
4.2农药防治法对农业生产发展的贡献 10
第五节 农药防治法的基本特征 11
5.1对有害生物的防治高效、快速 11
5.2对有害生物作用方式的多样性 12
5.3农药使用方法的灵活性 12
5.4农药使用高活性、剂量低 12
第六节 农药防治的负面效应与减少负面效应的途径 12
6.1农药使用的负面效应 12
6.2农药负面效应的形成原因 18
6.3减少农药负面效应产生的途径 20
第二章 农药使用的基本常识 23
第一节 农药的概念 23
第二节 农药的分类 23
2.1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 23
2.2按用途和作用方式分类 23
第三节 农药的主要剂型 27
3.1乳油 27
3.2可湿性粉剂 28
3.3水剂 28
3.4可溶性粉剂、水溶剂 28
3.5悬浮剂 29
3.6水乳剂 29
3.7微乳剂 29
3.8粉剂 29
3.9颗粒剂 30
3.10超低容量喷雾剂 30
3.11微胶囊剂 30
3.12烟剂 30
第四节 农药的使用方法 31
4.1喷雾法 31
4.2喷粉法 32
4.3种苗处理法 32
4.4毒谷、毒饵法 32
4.5撒颗粒法 32
4.6撒毒土法 32
4.7土壤处理法 33
4.8熏蒸法 33
4.9烟熏法 33
4.10涂抹法 33
4.11泼浇法 33
4.12诱杀法 33
第五节 农药的科学选购与合理使用 33
5.1农药的选购 33
5.2农药的配制 34
5.3农药的使用 35
5.4施药后的处理 39
第三章 农药的毒性评估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40
第一节 农药对高等动物毒性的表示方法及毒性分级 40
1.1农药的急性毒性 40
1.2农药的亚急性毒性 40
1.3农药的慢性毒性 40
第二节 农药的选择毒性 41
第三节 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41
3.1急性中毒作用 41
3.2慢性中毒作用 41
3.3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41
3.4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41
3.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2
3.6对生殖机能的影响 42
第四节 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 42
第五节 农药的环境毒理 42
5.1农药对饮用水源的污染 43
5.2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45
5.3农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46
5.4农药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7
第六节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50
6.1气相色谱技术 50
6.2液相色谱技术 51
6.3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51
6.4农药残留速测技术 52
第四章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54
第一节 害虫抗药性 54
1.1昆虫抗药性的概念 54
1.2害虫抗药性发展总体概况 55
1.3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现状 59
1.4昆虫的抗药性机理 74
1.5害虫抗药性监测方法 78
1.6害虫抗药性发展的影响因子 84
1.7有害生物抗药性治理 88
第二节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 91
2.1病原菌抗药性的基本概念 91
2.2植物病原菌对主要杀菌剂抗药性的发生概况 92
2.3我国主要病害的抗药性发展概况 94
2.4病原菌抗药性机制 97
2.5病原菌抗药性监测的意义及技术 99
2.6新杀菌剂的抗药性风险评估 104
2.7影响病原菌抗药性群体形成的主要因子 106
2.8杀菌剂抗药性治理策略 107
第三节 杂草抗药性 107
3.1与杂草抗药性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08
3.2全球杂草抗药性发展概况 109
3.3我国杂草抗药性概况 114
3.4抗药性杂草的作用机理 116
3.5除草剂抗药性杂草的鉴定技术 117
3.6影响抗药性杂草形成速度的因素 123
3.7杂草抗药性治理 126
应用篇 农药械的使用技术 130
第一章 常用农药的特性与使用技术 130
第一节 杀虫(螨)剂 130
敌百虫 130
敌敌畏 131
杀螟硫磷 134
倍硫磷 135
二嗪磷 137
乙酰甲胺磷 139
三唑磷 141
毒死蝉 142
辛硫磷 144
哒嗪硫磷 146
喹硫磷 148
马拉硫磷 149
丙溴磷 151
氯唑磷 153
杀扑磷(速扑杀) 154
稻丰散 156
仲丁威 157
异丙威 158
速灭威 160
丙硫克百威 161
丁硫克百威 163
灭多威 165
硫双灭多威 167
抗蚜威 169
灭幼脲 170
除虫脲 171
伏虫脲 173
氟虫脲 174
氟铃脲 175
氟啶脲 177
虫酰肼 178
氯氟氰菊酯 179
溴氰菊酯 181
氯氰菊酯 184
氟氯氰菊酯 186
高效氟氯氰菊酯 188
联苯菊酯 189
甲氰菊酯 191
杀螟丹 192
杀虫双 194
杀虫单 195
杀虫安 197
噻嗪酮 198
吡虫啉 199
啶虫眯 201
噻虫嗪 202
阿维菌素 204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 206
盐 206
苏云金杆菌 207
氟虫腈 208
硫丹 210
虫螨腈 212
茚虫威 213
吡蚜酮 214
绿颖 215
第二节 杀菌剂 216
代森锰锌 216
甲基硫菌灵 218
百菌清 219
三唑酮 221
异菌脲 222
稻瘟净 223
氢氧化铜 225
多菌灵 226
氟硅唑 228
菌核净 229
霜脲氰 230
抑霉唑 231
咪鲜胺 232
咪鲜胺锰盐 233
略菌酯 234
丙环哇 237
苯醚甲环唑 239
亚胺哇 240
苯甲&丙环唑 242
井冈霉素 243
春雷霉素 245
多抗霉素B 246
氟吗啉 248
噻菌铜 249
噻森铜 250
第三节 除草剂 251
喹禾灵 251
精喹禾灵 252
吡氟乙草灵 254
高效氟吡甲禾灵 255
氟草烟 256
二氯吡啶酸 258
草甘膦 259
绿草定 261
百草枯 263
二氯喹啉酸 264
苄嘧磺隆 265
吡嘧磺隆 266
乙草胺 268
丙草胺 269
丁草胺 271
异丙甲草胺 272
精异丙甲草胺 274
五氟磺草胺 275
氰氟草酯 276
苄·丁 278
苄·乙 279
苄嘧·丙草胺 280
苄·二氯 281
苄嘧·禾草丹 282
苄嘧·哌草丹 283
苄嘧·二甲戊 284
哑草·丁草胺 285
第四节 植物生长调节剂 286
赤霉素 286
芸苔素内酯 288
烯效哇 289
多效哇 290
乙烯利 292
复硝酚钠 294
第五节 杀鼠剂 296
磷化锌 296
氟鼠灵 297
杀鼠灵 298
杀鼠醚 300
敌鼠钠盐 301
溴敌隆 302
溴鼠灵 303
第二章 农药喷洒技术的选择原理和常用喷雾器的使用技术 305
第一节 农药喷洒技术的选择原理 305
1.1靶标植物叶片的表面结构与药剂沉积分布的关系 305
1.2靶标植物叶片形态与农药沉积分布的关系 310
1.3植物株冠的形态特征与农药沉积分布的关系 315
1.4喷洒农药需考虑的自然环境因素 320
1.5根据施药人员的安全性要求选择 322
第二节 手动喷雾器械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 323
2.1背负压杆式喷雾器 323
2.2单管式喷雾器 324
2.3踏板式喷雾器 325
2.4背负压缩式喷雾器 325
2.5手动吹雾器 325
第三节 轻型机动喷雾机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 325
3.1机动背负式喷雾喷粉机 326
3.2喷射式喷雾机 327
第四节 离心式喷雾机及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328
4.1电动离心式喷雾机结构组成 329
4.2安全使用技术 329
第五节 喷杆式喷雾机及使用技术 330
5.1喷杆式喷雾机的种类 330
5.2大田喷杆式喷雾机的工作原理 330
5.3大田喷杆式喷雾机的使用技术 331
第六节 果园送风式喷雾机及使用技术 331
6.1果园风送式喷雾机的主要结构 331
6.2果园风送式喷雾机的工作原理 332
第三章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333
第一节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333
1.1水稻主要病虫草鼠害化学防治处方 333
1.2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337
第二节 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处方 339
2.1蔬菜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处方 339
2.2蔬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91
第三节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400
3.1小麦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400
3.2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03
第四节 油菜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404
4.1油菜主要病虫草害化学防治处方 404
4.2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06
第五节 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408
5.1棉花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处方 408
5.2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11
第六节 柑橘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413
6.1柑橘主要病虫草害化学防治处方 413
6.2柑橘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19
第七节 茶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26
7.1茶树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处方 426
7.2茶树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429
第八节 葡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431
8.1葡萄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处方 431
8.2葡萄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35
试验篇 农药的药效试验及对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方法 438
第一章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基本方法 438
第一节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内容和要求 438
1.1试验内容 438
1.2试验基本要求 438
1.3药效试验类型 439
第二节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设计 439
2.1试验设计原则 439
2.2试验实施 441
2.3试验设计方法 442
2.4试验设计内容 444
2.5试验设计中应避免的问题 445
第三节 农药试验的施用技术 446
3.1常用的农药施用方法 446
3.2施药时间 447
3.3农药剂量控制 448
第四节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调查与记载 449
4.1常见的病虫空间分布型 449
4.2试验取样方法 451
4.3抽样数确定 452
4.4试验取样单位 452
4.5常用的田间调查方法 453
4.6调查记载的内容 454
4.7试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454
第五节 试验结果计算 455
5.1杀虫剂药效试验结果计算 455
5.2杀菌剂药效试验结果计算 456
5.3除草剂药效试验结果分析 457
5.4杀鼠剂药效试验结果计算 457
5.5杀线虫剂药效试验结果计算 457
5.6杀虫剂、杀菌剂及除草剂药害试验分级标准 458
第二章 化学农药的生态环境安全性评价方法 460
第一节 农药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因素 460
1.1农药的理化性质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预测 460
1.2农药环境行为特征对环境安全影响预测 461
1.3农药施用方法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预测 462
1.4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影响预测 462
第二节 农药安全性评价指标与评价试验程序 463
2.1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指标 463
2.2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试验程序 463
第三节 农药的环境安全性评价试验准则 464
3.1环境行为特征评价试验准则 464
3.2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试验准则 467
安全篇 农作物药害事故和生产性中毒事故及其预防 472
第一章 农作物药害事故与预防 472
第一节 药害的类型 472
1.1按药害发生的速度和时间划分 472
1.2按药害发生的作物划分 473
1.3按药害症状的性质划分 473
第二节 农作物常见的药害症状 474
2.1农药进人作物体内的途径 474
2.2药害的症状 474
第三节 药害与病害症状的区别 475
3.1斑点型药害与生理性病害的区别 475
3.2黄化型药害与缺素黄化症的区别 475
3.3畸形型药害与病毒病畸形症的区别 476
3.4药害枯萎与侵染性病害枯萎症的区别 476
3.5药害缓长与生理性病害的发僵和缺素症的区别 476
3.6药害劣果与病害劣果的主要区别 476
第四节 药害程度的调查方法 476
第五节 药害的原因 477
5.1药剂因素 477
5.2作物因素 479
5.3环境因素 480
5.4人为因素 480
第六节 农作物药害事故的预防 482
6.1坚持先试验后推广的应用原则 482
6.2严格掌握农药使用技术 482
6.3抓好施药后的避害措施 483
6.4妥善保管农药 483
第七节 药害的处置及补救 483
7.1药害的处置 483
7.2药害的补救措施 484
第二章 农药中毒事故与预防 486
第一节 农药中毒的类型 486
1.1根据人体受损害程度划分 486
1.2根据接触农药的场所划分 486
1.3根据中毒症状反应速度划分 486
第二节 农药中毒的途径、原因及症状 487
2.1农药中毒的途径 487
2.2人体吸收农药的途径 489
2.3农药中毒的原因 490
2.4农药中毒症状 491
2.5农药中毒的诊断 492
第三节 农药中毒的预防 493
3.1生产性农药中毒的预防 493
3.2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预防 496
第四节 农药中毒的急救措施 496
4.1急救的基本原则 496
4.2急救的基本步骤和措施 497
第五节 常用农药的中毒及急救治疗 500
5.1常用杀虫剂的中毒及急救治疗 500
5.2杀鼠剂的中毒及急救治疗 509
5.3杀菌剂的中毒及急救治疗 512
5.4除草剂的中毒及急救治疗 516
法规篇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522
附录一 农药安全使用有关规定 522
附录二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527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560
附录四 农药管理条例 567
附录五 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574
附录六 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 581
附录七 农药混配制剂的简化通用名称目录 586
附录八 农药有效成分通用名称词头或关键词目录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