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显清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0467052
  • 页数:5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角度探讨明代社会后期转型问题。

导论 1

第一章 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30

第一节 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30

一 人口和耕地 30

二 农业生产基本要素投入的加大 34

三 粮食作物结构和耕作制度的变革 40

四 农业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44

第二节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49

一 棉花 50

二 桑蚕 52

三 染料 53

四 甘蔗 54

五 油料作物 55

六 烟草 56

七 茶、果、花、菜 57

八 渔业、畜牧业 59

第三节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 59

一“本业”内涵的变化 60

二 经济作物的商品性 62

三 商品粮食的增多 65

四 社会经济结构变异的历史进程 67

第四节 农业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71

一 地权、地租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71

二 农业雇工队伍的扩大 73

三 雇工身份地位的变化 78

第五节 农业雇工经营 82

一 农业雇工经营的典型 82

二 各地关于农业雇工经营的若干记载 88

第二章 民营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及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93

第一节 官营手工业向商品化和民营化的历史性转变 93

一 工匠制的瓦解和雇佣制的施行 94

二 物料折银 96

三 官营手工业经营体制的变革 97

第二节 传统丝织业的新发展 104

一 生产规模的扩大 105

二 生产技术的提高 109

三 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111

第三节 新兴产业——棉纺织业的兴起 117

一 生产技术的提高 117

二 棉纺织业的普遍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增强 118

三 新生产关系因素的萌生 123

第四节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矿冶业 127

一 生产规模的扩大 128

二 矿冶技术的新发展 134

三 新型生产方式——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136

第五节 制瓷业、榨油业、造纸业、印刷业 141

一 制瓷业 141

二 榨油业 146

三 造纸业 148

四 印刷业 150

第三章 商人势力的壮大和早期城镇化进程的展开 154

第一节 商帮和牙行 154

一 徽商 155

二 晋商、陕商 159

三 江、浙、赣商 160

四 闽商、粤商 163

五 河间商人 165

六 牙商 166

第二节 货币银本位的确立和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170

一 银本位的确立 170

二 白银流通量的巨增 175

三 货币的兑换和汇兑 180

第三节 信用借贷业的发展 184

一 典当及其他借贷 184

二 利率逐渐下降的趋势 187

三 农业生产性借贷的逐渐增长 191

四 生息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结合 193

五 生息资本向手工业资本的转移 195

六 时人对借贷业的认识 197

第四节 集市、市镇、城市的蓬勃发展 199

一 集市 199

二 市镇 205

三 九边重镇 209

四 大中城市 211

五 连接各地城市、市镇和集市的交通运输线 219

第四章 城乡社会阶级关系的发展演变 224

第一节 城乡统治势力的发展变化 224

一 贵族地主丧失维护统治的作用 225

二 官绅地主势力空前发展 229

三 家族组织势力空前壮大 237

第二节 自耕农的衰落与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快 244

一 自耕农的衰落 244

二 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快 249

第三节 土地雇工经营主的产生与早期劳资关系的出现 257

一 “土地雇工经营主”的产生 257

二 早期劳资关系的出现 262

第四节 农村人口的转移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267

一 农村人口转移及其深远影响 268

二 城镇人口的增加及其历史意义 271

三 市民阶层的形成及其反抗斗争 276

第五章 社会风俗的变化 285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违例越制 285

一 服饰 287

二 饮食 299

三 房舍 307

四 车轿 310

五 婚嫁 312

六 丧葬 314

第二节 追逐货利 相率成风 316

一 明前期的尚朴风气 316

二 明后期竞奢逐利之风的盛行 319

三 政风的颓废 324

四 民风的变化 330

第三节 社会陋俗的泛滥 333

一 赌博 334

二 流氓、光棍与黑社会雏形的出现 338

三 包揽词讼 342

第四节 统治阶级扭转社会风气的努力 345

第六章 政治斗争的新形态与统治危机的加深 351

第一节 振弊起衰:波折起伏的改革运动 352

一 昏乱时代:明中叶的统治危机 352

二 在中央层面展开的政治改革 356

三 在地方层面展开的赋役改革 363

第二节 政治斗争的新形态:党社运动与市民运动 370

一 国是纷纭:党争兴起及其常态化 370

二 东林党与复社:社会基础与政治主张 376

三 “民变”与民间力量的活跃 384

第三节 走向覆亡:统治集团自我调整能力的丧失 390

一 政治改革的失败与统治集团的迅速腐败 390

二 财政整顿的局限与社会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 396

三 明王朝的覆灭:偶然性与必然性 402

第七章 早期启蒙思潮的涌现 410

第一节 思想界的活跃景象 410

一 派别林立 411

二 唇枪舌剑 416

第二节 自我与人欲的突现 422

一 自我意识的回归 422

二 对人欲的肯定和宣扬 427

三 妇女观的变化 432

第三节 对传统经济思想的修正 435

一 不再轻利的义利观 435

二 重商观念的流行 438

三 倡导高消费的“反禁奢论” 442

第四节 政治观念的变化 445

一 权威的危机 445

二 君臣关系新说 450

三 批判中的重构 452

第五节 由“道”入“器”的经世实学 457

一 经世实学出现的原因 457

二 经世实学的内容及其转变 461

三 经世思潮的评价 468

第八章 文学艺术革新与市民文学的兴盛 470

第一节 文学思想的转变 470

一 抒发性情 470

二 面向大地众生 473

第二节 诗文风尚的革新 474

一 以复古求革新 474

二 小品文的出现 479

第三节 市民文学的兴起 483

一 小说的由雅到俗 483

二 戏曲的发展与变化 492

三 民歌俗曲的流行 495

四 文学作品的商品化 497

第四节 绘画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的变化 501

一 士商混融:绘画艺术品市场的规模化 502

二 独抒性灵:文人画的繁盛与变异 507

三 雅俗交融:商品经济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513

四 别开生面:西洋画法的传入与影响 517

第九章 传统科技的总结创新及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 522

第一节 传统科技的全面总结与创新 522

一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522

二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26

三 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 528

四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531

五 程大位的《算法统宗》 534

六 朱载堉的《乐律全书》 536

七 茅元仪的《武备志》 539

八 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和《通雅》 541

第二节 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 544

一 西学东传的时代背景 545

二 西方天文历法的传入 546

三 西方火器技术的传入 548

四 西方数学知识的传入 553

五 西方地学知识的传入 555

六 西方机械物理学知识的传入 557

七 西方医学知识的传入 561

第三节 传统科技向近代转型的起步 562

一 总结创新中的近代因素 562

二 西方科技传入引起中国科技的新变化 565

三 明人对待西方科技的态度 566

后记 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