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万众一心 爬坡过坎 克难前行 1
经济大势与政策建议 2
怎样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2
看中国经济当把握“主流” 5
拨云去雾把握经济大势 8
中国经济仍能“软着陆” 11
信心是金 16
冲刺之年更要知难而上 19
始终把握好发展主动权 22
保护好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25
为发展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28
更好地支持复苏的中坚力量 31
千方百计提振实体经济 34
积极消费就是爱国 37
积极营造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 40
改善价格环境需找准发力点 43
改革开放与体制创新 48
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48
义无反顾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51
中国经济改革深水探底 54
改革又到关键时 58
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内涵 61
继续以改革驱动科学发展 64
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67
“体制公平”深化改革 73
为发展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76
改革要通过协调来深入 79
更加注重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82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出重拳” 85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动摇 88
有进有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91
国企攻坚:五战破僵局 98
为民间资本进军垄断领域清障 104
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制度迫在眉睫 107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正当时 110
以电力市场化求解“煤电困局” 113
莫让流通成为发展梗阻 115
税制改革促增长 118
尊重基层的改革首创精神 121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24
正确处理“六大关系” 127
政府职能与宏观调控 132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132
全力补足政府职能转变“短板” 135
新机构要迎难而上 138
诚信建设政府先“正己” 141
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 143
宏观调控认识逐渐深化 146
宏观调控更要讲究科学 148
在调控中谋求“好的经济发展” 151
调准基调谋开局 154
管好通胀预期意义重大 157
宏观调控五年“控温” 160
“紧缩型”调控谋细化 165
冷静加强经济监测预警 169
防治经济刺激“救血”后遗症 172
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175
严守经济工作纪律 178
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181
把文化建设纳入发展总体规划 184
不断突破城市管理瓶颈 187
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六块试金石 190
转变方式与优化结构 200
转变发展方式仍是根本 200
经济复苏更应坚定结构调整 203
节能减排“倒逼”的新关口 206
不能再以“三种代价”换高速 209
千方百计释放内需潜力 212
提高“扩大内需”政策的针对性 215
将扩大内需进行到底 218
深入开掘国内市场 221
收入分配与民生建设 226
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226
合理稳步提高劳动者报酬 229
努力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232
切实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235
在加快发展中谋求社会公平 238
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发力点 241
继续“撬动”复苏的民生杠杆 244
力推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 247
“民生财政”一举多得 250
为创业营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 253
全社会都要重视诚信建设 256
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责无旁贷 259
加快建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62
建立科学的幸福指标体系 265
全面小康需冲破六大瓶颈 268
区域经济与协调战略 276
加快培育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 276
振兴东北的新机制如何破局 279
振兴东北须先治“政府病” 284
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 287
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290
不谋全局无以谋一域 293
国际竞争与忧患意识 298
换种眼光看经济全球化 298
迎战新的国际竞争 302
迎接城市大国新时代 305
大国“后发优势”的中国机遇 308
警惕“后发劣势” 311
再敲国情警钟 314
骤失3800万亩耕地的忧思 317
中国发展的忧患之思 323
增强国家战略能力 328
“三个没有变”的国情现实 331
为什么中国道路能避免西方式发展弊端 336
附录 2005年经济工作重点研判 339
后记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