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第1节 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1
第2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4
第2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7
第1节 元气论 7
第2节 阴阳五行学说 9
第3章 藏象 22
第1节 藏象学说的内容和特点 22
第2节 脏腑 23
第3节 精气血津液 37
第4章 经络 44
第1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44
第2节 十二经脉 44
第3节 奇经八脉 46
第4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47
第5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47
第5章 病因病机 49
第1节 病因 49
第2节 病机 55
第6章 诊法 59
第1节 望诊 59
第2节 闻诊 63
第3节 问诊 64
第4节 切诊 66
第7章 辨证 70
第1节 八纲辨证 70
第2节 脏腑辨证 76
第3节 六经辨证 109
第4节 卫气营血辨证 113
第5节 三焦辨证 116
第8章 防治原则及治法 120
第1节 防治原则 120
第2节 治法 124
第9章 中药 127
第1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27
第2节 解表药 130
第3节 祛风湿药 135
第4节 祛湿药 138
第5节 清热药 142
第6节 消导药 151
第7节 催吐药 152
第8节 泻下药 153
第9节 祛痰止咳平喘药 155
第10节 温里药 160
第11节 理气药 161
第12节 理血药 163
第13节 补益药 168
第14节 固涩药 176
第15节 平肝息风药 179
第16节 安神药 181
第17节 开窍药 182
第18节 驱虫药 183
第19节 外用药 184
第10章 方剂 186
第1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86
第2节 解表剂 187
第3节 治风剂 189
第4节 祛湿剂 191
第5节 清热剂 193
第6节 和解剂 195
第7节 消导剂 196
第8节 催吐剂 196
第9节 泻下剂 197
第10节 化痰止咳平喘剂 198
第11节 温里剂 199
第12节 理气剂 200
第13节 理血剂 201
第14节 补益剂 203
第15节 固涩剂 206
第16节 安神剂 207
第17节 开窍剂 208
第18节 驱虫剂 209
第19节 外用剂 210
第11章 内科病证 211
第1节 感冒 211
第2节 咳嗽 212
第3节 喘证 214
第4节 心悸 215
第5节 胸痹 216
第6节 不寐 217
第7节 郁证 219
第8节 胃痛 220
第9节 呕吐 221
第10节 泄泻 222
第11节 便秘 224
第12节 胁痛 225
第13节 黄疸 226
第14节 头痛 227
第15节 眩晕 230
第16节 中风 232
第17节 水肿 234
第18节 淋证 237
第19节 消渴 239
第20节 痹证 240
第12章 妇儿、外科病证 243
第1节 月经先期 243
第2节 月经后期 244
第3节 崩漏 244
第4节 闭经 246
第5节 痛经 247
第6节 带下病 248
第7节 不孕症 249
第8节 痄腮 251
第9节 疳积 251
第10节 痈 252
第11节 疔 252
第13章 针灸 254
第1节 腧穴 254
第2节 常用腧穴 257
第3节 经外奇穴 277
第4节 针灸方法 280
第5节 其他疗法 287
参考文献 293
附 方剂笔画索引 294